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特色综述

时间:2011-03-11 16:4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大理是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西部,市域面积1468平方公里,2001年全市人口52万人。现辖9镇1乡89个村委会、429个自然村。2001年建城区面积22.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4万人。有航空、铁路通昆明、高速公路连接昆明、保山、丽江等地,是发展中的滇西中心城市、滇西交通枢纽和滇西物资集散地。
    一、自然风貌与历史概况
    苍山洱海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的主景区。苍山是横断山脉的南端,最高峰马龙峰海拔4112米,群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顶常年积雪,山腰林木遮天,十九峰间的十八溪水飞珠溅玉,植被呈立体分布。
    与挺拔峻秀的苍山息息相依的是烟波浩淼、映月如镜的洱海。洱海海拔1966米,水面辽阔,总面积25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5米,最大水深20米,水质清澈,是我国罕见的高原淡水湖泊,海中冲积洲和弯曲的湖岸线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胜。
    大理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原始居民生活,至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大理设立益州郡叶榆县。唐朝建立后,洱海地区形成了许多部落,其中较大的部落有六个即“六诏”。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六诏中最强大的蒙舍诏即南诏王皮罗阁在唐朝的支持下兼并了各诏,初步统一了洱海地区,迁居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形成了洱海地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其孙牟寻继位,迁都至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继南诏之后又经历了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三个小王朝。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元朝所灭。从南诏到大理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两大王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朝灭大理后,建立云南行省,设治中庆(今昆明),云南的政治文化中心东移昆明。但大理作为云南行省大理路军民总管府,仍不失为滇西第一大城。
    二、古城城址兴废变迁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大理设叶榆县,置县治于大厘城又叫史城,在点苍山峰麓,是古代白族先民在洱海周围最早建筑的古城之一。南诏时期曾在这里建造富丽堂皇的宫殿,是南诏王的行宫。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南诏统一“六诏”建都于太和城,这里原来也是白族先民的聚居地之一。太和城西靠苍山,东临洱海,南北宽约1公里,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两城墙依山就势采用夯土筑成。经千年风雨,至今尚存北城墙400多米,高约3—7米,宽约4—8米。太和城历时四十年,直至迁都羊苴咩城。
    羊苴咩城位于点苍山下,同样是依苍山、临洱海并有桃溪和龙溪为天然“护城河”,沿两溪内侧用土夯筑南北城墙,形成了历史上闻名的城邑,城内城池、建筑完整,气势宏伟。羊苴咩城历时497年,直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筑大理府城后,羊苴咩城逐渐废弃。
    大理府城即现今大理古城,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城“方圆十二里,护城河宽四丈、深八丈,有四道城墙,高二丈四尺、厚二丈,采用泥土夯筑而成,外砖内石,四城门上建楼,各高二丈二尺、宽四丈八尺,四隅有角楼”。大理城的建筑布局是棋盘式的,南北城门对称,东西城门相错,南北三条街,东西六条街,把古城划分成若干街坊。古城格局、建筑风貌基本完整保留至今,成为中外名城,旅游佳境。
    三、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
    大理地区的先民与内地的交往较早,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地方文化。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商代大理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一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到了占国末年楚将庄跷率众入滇,后因楚国被秦所灭,归路被阻,庄跷部众就此留在了云南,这是云南与内地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融,到了唐代,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与唐朝的交流更加广泛,官宦子弟皆送到成都、西安学习汉文化。当时南诏社会高度文明、发达,建筑技术也达到了较高水平,《蛮书》说南诏的“重屋制如蛛网,架空无柱”。太和城“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五华楼“楼方广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其建筑规模异常宏伟,至今仍耸立的崇圣三塔就是建造于唐代的南诏,可见当时大理的建筑技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大理人不断利用自然、取之自然来营建改善自身的居住环境。在吸收中原汉式民居以院为中心的组合方式,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气候、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创造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等基本的平面形式。
    大理民居建筑一般分普通式和合院式。
    普通式民居,多系三开间两层楼。楼下三间,明间为堂屋,是起居接待、供奉神灵祖先的地方,两侧一间为厨房,一间为卧室,楼上三间,可作卧室及储存粮食杂物之用。屋前有廊,廊前有小院,生活、休憩组织有序。
    合肥市院式民居典型的平面型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其特点为入口曲折,讲究对外部环境“风水”的考虑:以庭院天井为中心组织平面,轴线明确,功能齐全,布置合理,四角小院分别为厨房、厕所、家畜饲养、杂物、出入口等不同功能,划分得体,再加上外墙山花及腰檐的绘饰,门楼的重点装修、照壁的檐饰及彩绘、门窗的精雕细刻及庭院环境独具匠心的营造,使大理白族民居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四、保护规划定位
    1998年在进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也纳入总规修编中。总规修编中针对上版总规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执行的情况作了总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名城的潜在价值,在保护规划中作了新的定位。
    1、指导思想
   (1)依法保护现存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其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和苍山、洱海等自然景观资源,延续城市发展脉络。
   (2)名城保护与总体规划相结合,在用地布局与空间发展方向、城市职能确定等方面根本解决大理古城的发展出路问题,严格控制古城建设规模,缓解古城人口、交通压力。
   (3)突出并发扬名城的特色,在立足于保护的同时,创造条件促进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协调发展。
   (4)加强特色研究,强化保护措施和管理力度,为申报世界遗产作准备。
    2、保护原则
   (1)依据国家有关文物保护法规,对名城分层次、分等级进行保护和建设控制。
   (2)突出重点并保护好历史环境风貌,近期要加强抢救濒临损坏的文物古迹。
   (3)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利用方向必须限制在与旅游开发、文教、公共娱乐、民俗活动、公共休憩等性质吻合的项目,有利于提高文物的价值和知名度。
   (4)历史街区以保护、整治为主,进行必要的改造更新。对已损毁的历史性建筑原则上不提倡重建,如进行必要的重建必须经过严肃的考证和论证,对古城不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配套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进行必要的整治、改造和完善,使城市的经济生活得到持续、有机的发展。
    3、保护内容
   (1)保护现存的文物古迹。其中包括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这之中有古建筑31处,古遗址10处,革命纪念建筑4处,古墓4处,石刻5处,名木古树3处。
   (2)对尚未纳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文物古迹,如:日本四僧塔、杨杰故居、罗刹阁、中和寺、杨黼故居等应及早进行审查,纳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保护市域范围内的其它人文景观。
    4、保护重点
   (1)对古城风貌有较大影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大理古城传统民居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喜洲传统民居历史文化保护区(后者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5、保护措施
   (1)划出一定空间作为保护距离。
   (2)控制古城周围环境空间,保护古城形态完整。
   (3)有效疏导古城内外交通,协调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
   (4)划出重要文物景点的视廊保护区。
    6、保护、整治与利用
   (1)文物古迹的保护、整治与利用。

   (2)历史地段的保护、整治与利用。通过保护改造,重现重点历史地段的历史风貌和民族特色。
    五、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特点
    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2001年针对大理古城的现状和实际编制了大理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保护控规突破了传统概念的控规编制方法,针对大理古城的实际和发展将保护控规划分为概念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街坊整治规划三个层次来进行控制。
    1、概念规划
    紧扣总规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形成生态良好、历史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的、现代化的、面向国际的风景旅游城市。
    研究古城城市特色。古城城市特色在于苍山、洱海以及山海之间的田园风光构成的城市环境景观基调,城市融于山水田园之间“山、城、田、水”的古城空间格局。
    控制古城外部环境。严格控制古城周边地区的建设规模,保持苍山洱海之间的生态环境和田园自然风光,控制城市各组团的建设规模,使之与苍山洱海的体量相协调,避免与苍山、洱海争夺空间;保护现有传统建筑,新建筑和改造建筑与传统建筑环境协调,保持轻灵、洗炼的风格,控制建筑整体体量,风景区内建筑按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化环境;严格控制大气、水体等多项环境指标:有效控制洱海水位,保持洱海水体平衡。
    2、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
    将古城墙以内的区域全部纳入规划,根据古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主体和城内居民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控制需要解决构成名城要素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环境风貌等能够保持和得以延续。
    同时还必须要解决古城的发展矛盾,即寻求古城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通过挖掘、提炼将代表大理传统文化内涵的功能在控规中予以体现。控规按自然街道划分为7个街头坊,每个街坊的功能定位在遵循保持传统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的前提下,分别重点突出体现以大理石工艺品的大理石文化街坊,体现传统手工制作扎染布及工艺品的布文化街坊,体现休闲和公共服务的水文化街坊,体现旅游商业、文化娱乐的乐文化街坊,体现居住、民俗旅游的住文化街坊;体现商贸、生态旅游、文化娱乐的花文化街坊和体现旅游餐饮、服务、文化展示的食文化街坊。
    通过以上“石文化”、“布文化”、“水文化”、“乐文化”、“住文化”、“花文化”、“食文化”对街坊的功能定位,实施规划就不再是建筑和水泥的堆砌,而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再现和延续。
    3、街坊整治规划和保护更新模式
    大理古城虽然经过千年的风雨洗礼,至今街巷格局仍基本保持原貌,古意盎然,风貌犹存。但街坊建筑已出现部分不协调的新建筑,街坊整治规划就是对现状街坊建筑确定保留与非保留。保留的建筑原则上不得拆除重建,只能原样维修,非保留建筑按照整治规划规定的原则拆除重建,在总体布局上,继承与保护大理古城传统空间结构严谨、有序的格局,以及由“四合五井天、三坊一照壁”的传统民居布局所形成的街坊内空间组合关系。在细部处理上,体现传统民居形态的多样性,尺度的宜人性,空间的渗透性。重建或新建的要严格按照大理白族传统民居风貌要求设计、施工。从建筑形式、比例尺度、平面布局、结构构件、建筑材料、色彩、装饰、空间组合、家具陈设、室外环境等方面继承大理传统风格。
    保护——保持历史原状,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对文物点以及沿街传统风貌建筑带中建筑质量和建筑风格都较好的建筑物与建筑群,采取保留的方式,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修缮,修故如故,同时保证其内外部风貌都具有原真性。
    改善——原有建筑结构不动,局部修缮改造,主要对明清民国传统建筑较集中成片的区域,采用成片保护的方式,在保护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治理外部环境、修故如故的同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厨卫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保留——对80、90年代兴建的建筑较集中的区段,建筑多为砖混结构,质量较好,同时如与环境冲突不大,可采取保留,维持现状,并对其以后的外饰面装修提出要求。保留作为一种过渡模式,远期采取拆除、改造与逐步淘汰的办法。
    更新——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采取原地拆除的措施,新建建筑依照风貌保护的要求进行设计,严格控制建筑层数及尺度。
    整饰——对位于重点地段的少数新建的、近期难以拆除的风貌较差,尺度较大,高度过高的新建建筑,采取外立面整饰、层数削减的措施,使其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六、保护与更新政策
    合理的政策引导是古城保护与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用于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保扩的重点上,并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古城的保护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利用经济类政策、行政性政策和法律性政策,利用经济杠杆协调平衡工作。
    古城保护是公益性行为,而非开发性行为。
    保护整治的同时着重改善居民生活设施,提高生活质量。
    资金方面提倡“政府出一点、单位出一点、私人掏一点”的模式,利用好国家财政性拨款、地方财政性拨款、集体单位、社会赞助、区级政府和行政调拨、居民筹款等资金。同时,可以设立专门贷款,低于商业贷款的贷款利率,给整治房屋的房主,用于房屋整治与维修。
尽量考虑保留老住户,外迁新住户。对私房居民鼓励自己维修,政府进行补贴,而无力自修的居民,则考虑收购或置换房产,人口外迁。
    相信通过以上规划的实施,古老的大理城定会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规划网昆明3月11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