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点题 这几年,我省城镇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许多城市不仅天变蓝、水变清,道路变宽、高楼增多,越来越现代化了,而且开始注重城市的文化建设,提升品位,展现特色。但一些城市在提升文化品位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物质层面或者说外在的东西,比如热衷于建设标志性建筑等,而对内在的,比如居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则用力不足,这会不会影响城市品位的整体提升? 答疑专家 谢禄生 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文化建设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因为富有时代气息和本土风格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文化”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但无论从什么角度定义,其基本所指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在精神上的反映和存在,这种反映与存在又离不开物质,即使像文学、影视、音乐、美术这类典型的文化类别,也要用纸张、屏幕和乐器等有形的物质反映和展示出来。因此,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增加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建筑物的文化含量,一方面又要考虑以物质为载体表现出来的精神成果的创造和普及。这两个方面应协调推进,不可偏废。否则必会影响城市品位的整体提升。 城市首先是物质的,它是不同用途的各式各样的建筑的集合体。建筑具有使用和审美两种功能。除了城市饰品,没有哪座城市建筑是专供欣赏的,但建筑是人的作品,是由人依据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设计和建造的。一个区域的建筑渗透着这个区域人群的理念、追求和情感,因而不同的城市就形成不同的特色。城市也是历史的作品,城市存留下的不同时代的建筑和景观,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延续着城市的生命,表达着这个城市居民不同时代的生活。因此,城市的建筑,既是物质的,又是人文的,城市的经典性建筑,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 有人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着的历史和生活的“教科书”。城市建筑向人们传递着强烈的历史和伦理的信息,使人们感动、赞叹。比如,当我们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会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并为后人留下反映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纪念性建筑,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要求。 人是城市的主人,有什么样的人群,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城市来。尽管城市文化覆盖城市的方方面面,但最核心的是在历史风雨中逐渐锤炼而成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伦理特征。一个城市的精神追求,即这个城市的市民精神,由长期积累形成的思维方式与时代精神融合而成,体现城市道德伦理水平和特征的城市风尚,是城市精神在市民行为中的反映和表现。这二者统一起来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也是市民素养的基本内涵。素养是源,其他是流,市民素养支撑着城市其他文化的演绎和发展。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市民素质,是一个宏大课题,既需要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又需要扎扎实实、春风化雨。一是要继承,以敬慕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展示城市的优秀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魅力和教育功能。二是要借鉴,走出去、引进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与外来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汲取营养、传播自己。三是要创新,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依托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创新,着眼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创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文化是大众的,无论是继承、借鉴和创新都要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着力推动城市主流文化和特色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城市精神是过去和现在的城市居民在多姿多彩的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实践中培育和成长起来的,一次次的重大事件,一场场的重要活动,一个个的发明创造,一项项的重要建设,都会成为城市精神的催生点和成长点。因此,城市精神和市民素质的培养,要着眼于实践,着眼于群众,着眼于做好每个大大小小的群众文化活动,并把城市的文化体现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国规划网石家庄3月4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