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打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主题文化城市

时间:2010-11-29 16:26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中极其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命题,从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出发,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明晰回答了当前党和国家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坚定确认和科学规划了中国的未来走向、发展目标和道路。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同时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把文化放到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高度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
    可以说十七大是把国家的文化建设放到了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上,对于国家、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作了宏观上的布局和指导。具体到城市发展领域,如何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把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如何把国家的软实力体现出来,成为了摆在当今的城市领导者和城市专家面前的最重要命题。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细胞,是承载社会文化、发展社会经济的最基本载体,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最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所。如果城市特色文化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城市发展找不到准确的方向,城市建设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思路。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无法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社会主义文化无法实现繁荣与发展,国家的软实力也无法得到体现和增强。
    所以说,解决城市特色文化问题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国家软实力增长的柱石。城市的经济、文化、建筑、景观等系统的相互协调、有序发展和系统构建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对于这些在理论层面的战略性方针的提出,城市理论界经历了一次比较大的震动,包括2003年开始的城市文化大讨论和城市文化大批判。但是就这次大讨论的成果而言,批判的多、建设的少,城市特色危机的问题被提出了不少,城市同质化的问题也被深层次的反映和揭示出来,却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始终没有拿出一个可以直接指导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可行性战略。这就需要有一个创新性的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科学方法把这些理论和国家层面的战略落到实处,就需要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有一个实践层面的应用理论。而城市主题文化就是中国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成果,是中国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理论的集大成者,是最终解决城市特色危机、避免城市同质化、抵御全球文化一体化侵蚀的最有效解决途径,是中国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发展方向。
   “城市主题文化”这一命题,首先是一个创新命题,是一个解决当前城市特色文化建设问题的新思想、新理念。同时,它又不仅仅是一个创新命题,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和理论命题。因为,从更加宏观的历史视野来看,发展城市主题文化,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指导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建设,这不仅是对现阶段中国城市特色危机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同时也是对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一种全新选择,而且,也是对处在全球视野中的世界城市化所出现的特色危机问题的一次彻底解决,特别是对城市同质化问题的一个全面的解决之道,是城市发展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城市主题文化是近代城市化以来全部历史的逻辑发展和必然结果,是世界城市发展到今天所必然采取的一种社会形式,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样化道路中所开辟出的一条独特的、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世界城市发展的新道路。因此,对城市主题文化及其内含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应从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解读,还应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乃至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解读。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相联系,城市主题文化关注与中国城市的特色文化建设领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将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取得的成就和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对城市定位这一关乎城市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主题文化定位这一理论。通过城市的主题文化定位理论,阐明了城市主题文化在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的统领地位和指导作用。即将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规划统一在城市主题文化的坐标上,用城市主题文化统领城市发展。
    城市主题文化深刻阐述了城市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思路。体现了世界古典城市主题文化的基本实践以及在这一实践中所形成的城市基本形态和基本结构,充分体现了对世界古典城市主题文化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总结分析后得到的研究成果,而现代城市主题文化就体现了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正是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城市主题文化对世界城市化发展思路作了新的阐释和说明。城市主题文化在详细研究世界古典城市主题文化出现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明晰地阐明了现代城市主题文化在世界城市化中的本质和地位。城市主题文化,是对古典城市主题文化实践的总结和发展;是对美国城市学大师刘易斯•芒福德的“文化城市”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对英国规划界大师彼得•霍尔提出的“黄金城市”的理论的完善和实现;是政府软科学技术设计系统的第一次实践应用;是把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和国家软实力增强落到实处的最重要方略;也是中国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所可以采用的最科学战略思想。
    城市主题文化在将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一起统合在城市主题文化中的同时,还对城市的形象、品牌、营销甚至城市政府职能都作了创新性的设计,制定出了一套系统可行的城市整体化发展战略,确认了城市主题文化发展观第一要义是特色化,核心是主题化,基点是系统化,目标是名牌城市化。这些原则,实际上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城市科学发展观,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指明了世界城市化今后一个时期的科学发展道路。
    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城市主题文化对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进行了新的阐述。城市主题文化不但揭示了城市化发展的本质属性,而且论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特色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城市保存历史传统与实现现代化发展彼此依赖、互为前提。可以说没有城市主题文化就无法实现城市历史与未来的统一;无法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融合;也就无法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到城市建设领域实际上就是发展城市主题文化,就是把人与城市、经济与文化、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系统整合,努力使城市产业集约化、经济高端化、文化特色化、建筑主题化、社会和谐化、城市名牌化。从而把构建和谐社会在城市发展领域具体化了。
    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城市主题文化对城市的社会化、经济化、人文化等等城市基本价值观和价值理念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发挥。城市主题文化不仅仅局限在城市建设、城市经济的硬的领域,而且还涉及到城市软的领域。比如关于城市精神,城市主题文化理论明确的指出“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生命的内核”这一重大命题,发挥了刘易斯•芒福德的“有机”城市的观点,表明了城市主题文化对城市机械发展理论体系的摒弃,和对城市“有机”发展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城市主题文化不仅仅把“有机”作为城市发展理论的基础,以及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弥补了传统规划中条块分割的弊病,而且还把“有机”的理念上升到城市上层建筑的领域,使城市不但是“有机”的,而且是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城市主题文化,就是深入到城市市民内心的城市主题文化认同,勾画出城市社会化与经济化协同的城市主题文化基本轮廓框架。
    城市主题文化的核心既不是一味的保留传统的城市历史文化而使城市发展停滞不前或“千城一化”,也不是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而大肆的破坏城市的传统人文风貌造成“千城一面”。而是在保留历史文化与发展城市经济之间达到合理的完美统一。可见,城市主题文化中城市发展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既是对历史上城市化发展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弘扬,也是对世界古典城市主题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弘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城市发展领域的落实,也是对世界城市化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中国规划网北京11月29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