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园中,有一些创意新颖、令人叫绝的项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种子殿堂”英国馆之所以能吸引世界人们的目光,就在于它的创意让每一位参观者犹如走进一个晶莹而充满生机的生命体;而伦敦零碳馆的设计师陈硕介绍,零碳馆由两栋零碳排放的建筑前后相连而成,原型取自世界上第一个零碳社区——英国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其最特别的创意是全球首个计算个人碳排放的碳测系统亮相零碳馆,让参观者通过互动活动体验节能减排细节。如果要从上海世博会获得科技进步的启示,笔者认为,充满时尚与环保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打造,为中外先进的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中国城市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今年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北京首届世界城市全球论坛上,有关专家强调,世界城市是知识资本化、产业高端化以及发展创新化的城市,所以,要形成北京特色,必须驱动创新引擎,只有发展创意产业,才能激活城市创新创业热情,才能突出创意文化的核心地位。令世界各国瞩目的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它已经实现了从“保守绅士”到“创意先锋”的成功转型,伦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创意之都。北京在向发达国家及其大城市学习创意文化时已有一些成功的探索。如2010年2月3日,题为“展望首都2030”的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开展,它主要展示了该研究所创意产业部的研究成果;再看北京的设计创意红星奖,由于把握了市场前景,对创新设计形成最好的激励,让国人看到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意”的希望;在北京创意产业园区离不开“宋庄的艺术家群落”,如今它已驻留了超过1500位艺术家、设计师,形成了颇具规模且不断扩张的艺术家群落,创造着全国单位数量最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上海不仅成功地举办了2010年世博会,还在多方位打造创意文化产业,如老工业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空间。上海“十一五”创意产业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两带”功能即黄浦江沿岸创意产业带和苏州河创意产业带。现在,除挂牌的75家创意产业园区中有2/3是对老工业遗产的置换与利用外,还有相当多的零散创意产业经营主体栖身于全市的各个大小不等的老工业建筑中,如闸北区的“苏河艺术”,杨浦区的滨江创意产业园、时尚谷等都吸引了创意设计者的目光。 创意产业是工业遗产保护的活化,有利于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大量国内外成功实践证明,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双赢博弈。因为,工业遗产保护与文物古迹保护不同,不加以利用就失去了保护的现实意义。长江三角洲地区除上海外,苏州则是用主题博物馆尽展工业之美,其保护的经典项目有:创意泵站、X2创意街区、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 发展中国创意城市及其文化产业的思考 有人说,流行工业的变迁不仅是经济的镜像,也是城市魅力的表征。上海以其昔日奢华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城市文化奢侈品发展的前沿;北京则以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具备打造出本土创意文化奢侈品名牌的实力;而广州以实用为个性,不爱作表面文章,欢迎实用价值高的创意产品。如果比对时尚文化,北京、上海、广州都要向英国利物浦学习。2003年,英国文化大臣宣布:利物浦击败伯明翰、纽卡斯尔、布里斯托尔、卡迪卡和牛津,当选为2008年度“欧洲文化之都”,使这座有800年历史的城市再次焕发了青春。 作为发展中国创意城市的文化思考,我们自然会发问:如何为城市插上“创意”之翼?如何有效地评判一座城市是否有创意之活力?在城市创意建设中何为创意动力?北京由于成功地举办奥运会及其正为建设世界城市而不断提升追求,文化软实力成就了北京独一无二的文化高地。与创意文化相关的学府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全是思维活跃且可不断输送创意弹药的人才。因此说,北京有丰厚的创意土壤,北京将会愈来愈积聚起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意产业团队。北京自2006年实施《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简称35条)后,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涵盖的九大行业。问题是北京不仅需要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各个行业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更要为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打开融冰之旅。为此特提供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点思考: 其一,城市要进一步完善并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与机制。英国创意产业之所以大为进步与英国政府组建的“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相关。具体讲,要组建专门机构,要制订可行且有前瞻性的“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大力保护知识产权,选择切合实际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其二,城市要进一步有创意地引进并培养创意人才及教育体系。要在高等艺术与设计教育中强调综合性,反对只提供那些看似有直接效果的技能而忽略人才培养类的东西。要编出一批有人文、科技广博背景知识,启迪创作灵感的教材,牢牢把握住适应设计与艺术氛围的多学科交叉的“城市创意学”设计创意及方法学等内容; 其三,城市要进一步拓展创意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无论是打造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和聚集区品牌,还是开发产业链的衍生产品,都需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意产业并非独立性系统,它是整个文化产业或产业文化的上游,文化创意产业要代表先进性,就必须是可发展的新兴经济产业。为此有效的政策推进十分必要,即要支持民间资本发展创意产业,加大财税对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要将金融、保险、市场机制与创意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不仅满足城市文化塑造及公众审美的需要,更要开辟城市创意文化产业的有效营销之路。 □金磊 中国规划网北京11月2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