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是指特定城市在精神、制度和物质层面所展示出的价值追求、发展特点、创造活力和历史底蕴。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还是迅速崛起的当代新城,无论是繁华兴旺的国际化大都市、还是宁静幽雅的中小城市,城市文化无一例外地忠实传递着城市的韵律和脉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不仅以其 近年来,城市文化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已经不仅仅是具有城市特点的一般的文化形态,而且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城市发展水平逐步成为衡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但是,在城市发展给人民带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同时,众多矛盾日益凸显,城市特色有所减低、城市资源有所丧失、城市文脉有所割裂、城市发展有所趋同、城市原创有所弱化。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我国城市发展正处在发展观念、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从理论深刻认识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也要从战略的高度把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作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重点从四个方面阐述着力发挥城市文化建设在城市发展转型中的引领作用。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精神文化,正确树立城市发展理念,引领城市从自发状态向自觉发展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众多城市“长”高了、扩大了、变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是流行于许多城市的建设口号。总体上看,这些年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主要方面,但是也应当看到,不少城市失去了往日的传统韵味,城市之间形态布局的趋同化、建筑风格的千篇一律已经成为普遍性弊端。考察发达国家城市发展历程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总会或多或少伴生式地出现各种“城市病”,这似乎已成定律。然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快速成长的城市群体之中,也出现了绍兴、苏州、青岛等保持良好发展状态的城市样本。总结分析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快速成长,会给城市带来诸多发展难题,然而其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病”,其实质在于是否注重城市精神文化建设,是否有效发挥了精神文化对城市发展转型的指导作用,是否实现了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协调发展。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需求、规模、布局、结构、速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高度统一,引导我国城市发展跨越盲目或自发阶段,上升到科学的发展高度。 鼓励文化原创,营造创新文化,全面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引领城市从简单重复向创新发展转型 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主要来源于其创造力,一个城市能否鲜明地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终依据也在于其原创能力的强弱。现阶段我国城市个性弱化,发展格局趋同,自主品牌缺乏,重要原因就在于原创力较弱。如果创新意识淡薄,那么能够感召群众、凝聚人心的人文情感就会比较缺乏;如果原创能力不足,那么代表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鲜明个体就会越来越少;如果忽视自主创新,那么支撑城市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支柱企业和产品品牌就会丧失市场能力。在塑造创新型城市方面,文化原创在城市创新文化中处于极为突出的位置。事实上,就城市而言,文化原创无论在大量公益性产品供应链上,还是在众多经营性产业生产服务链上,均处于“链”的前端,具有整个服务链“源头”的意义,没有文化原创,就没有图书、影视、演艺、音乐、动漫、游戏等城市产业,与之相关联的一些城市服务业也会深受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开放的国际环境中,缺乏原创的城市或许只有两种选择,或是原地徘徊、简单重复,或是成为更大范围价值链中较为低端及从属的环节。为此,必须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立足国际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前沿,紧密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和优势,不遗余力地提升城市的原创力、增强城市活力、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保护城市遗产,传承城市文脉,精心营造城市发展特色,引领城市从同质同物向个性发展转型 一个城市的个性既来自于此时此地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也来自于这座城市历史的积淀,饱含着历朝历代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辛劳。只有把今天的城市建设深深扎根在优秀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够赋予城市以历史的底蕴,才能够塑造和展示城市的个性,特定的城市才会是黑格尔讲的“这一个”。近现代以来,烽火不断、战乱频发,我国城市历经磨难、屡遭浩劫;前些年,一些城市大迁大拆、大修大建,不可避免地又对原有城市历史风貌产生负面影响。应当看到,每一座著名建筑、每一处历史活动场地,甚至苍老的古树和衰颓的桥梁,都是先人留下来的印记,都是城市生命的见证,都应唤起今人的敬畏之情。特别是在多灾多难的中华大地上,这些所剩无几、弥足珍贵的遗迹上负载的历史内涵更是浓厚。如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城市文化建设进入了最好的时期,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文脉的传承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同时也为恢复和塑造城市个性提供了极好的机遇。要努力保护、继承和发扬城市优秀文化传统,学习、研究和传承城市先贤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高度重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当今城市创新发展的丰富营养,注重把具有代表性、经典性的城市记忆活化为当今生活的有机成分,有力带动城市摆脱模仿雷同、“千城一面”的发展怪圈,推动形成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中国城市发展格局。 振兴文化产业,繁荣创意经济,着力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引领城市从单一经济向多元发展转型 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普遍地被作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塑造国际形象的主要途径之一。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文化创意已经普遍地被认可为基本生产要素之一,文化生产和服务已经不仅在全社会审美意识形态塑造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也广泛地与各类产业结合,在广阔的产业领域发挥极为鲜明的引领、带动作用,成为现代服务业高速发展的重要产业表现。文化产业一方面在扩大规模经济、促进就业稳定、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产品和服务的丰富性、与金融等其他现代服务的相融性、自身产业链不断延伸以及对多种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方面,均展现出突出特点。例如,城市现代舞台表演艺术服务产业,在优化城市产业和文化生态以及广泛带动信息服务、广告传媒、旅游休闲、创意设计等方面,表现出独树一帜的产业禀赋,其独特作用在纽约和伦敦的长期发展中已经得到充分证明。目前,国内众多城市纷纷把积极发展以“楼宇经济”或现代商务为重点的城市产业摆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位置。但是,各地商务经济、“楼宇经济”尚未构成独特的比较优势,同质同构、正面竞争的格局并未得到缓解。面对这种普遍情况,城市发展转型不能继续停留在谈论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短期层面,而是迫切需要着眼长远发展、发掘独特资源、大力发展与城市传统特色和经济特点紧密相融的各种现代文化服务产业,在文化与商务、金融及其他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中,营造无法替代的永久性的城市比较优势。文化产业在城市发展转型中的突出作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中,显得尤为突出。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网络数字、动漫游戏、出版传媒、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会展博览、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应当说是现实条件下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发展转型可以把握的上佳选择。(巫志南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规划网上海11月20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