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关于后发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0-10-25 11:2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后发城市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孕育生成的具有明显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城市。主要包括三个类型: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带县”时升格的城市,二是九十年代“县改市”新设的城市,三是近十年来聚集一定实力且功能逐步完善的县城或小城镇。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老城市的大城市的。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的体制和机制使人才、资源、资金向条件更加优越的地方流动,带来了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催生出一批后发城市。这部分城市联结城乡、快速崛起,发挥着卫星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后发城市在其中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就上层建筑而言,地方领导思想比较解放,城市的发展欲望强烈,特别是在经济取得明显成效的前提下,用文化来经营城市的思想比较活跃,但城市文化建设欠帐较多,文化功能不够完善;就经济基础而言,发展充满活力,实力相对较强,如沿海发达地区城市东莞、威海等城市的GDP都在千亿元以上,我们河南省的漯河、濮阳、巩义、永城等新兴城市的GDP也达到400亿以上,为城市文化建设蓄集了能量,但城市起步较晚,规模相对较小;就文化建设本身而言,历史包袱较轻,改革的成本较低,可以轻装上阵,但外来人口多,主导文化特征平明显;就社会需求而言,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市民构成多元化,对文化的需求旺盛且呈多层次,但文化设施、文化功能以及文化服务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不能满足这些需求。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一书中说:“由于人类自然发展的规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创造出新的需要。”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国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不仅总量稳步增长,而且文化消费的比重也明显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总量会越来越大。根据恩格尔系数,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为33%,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0%。2005年的统计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GDP已超过1700美元,居民的文化需求呈日益剧增之势。因此,加强后发城市的文化建设、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已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一项紧迫任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提升城市品位的必然选择,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一精神对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对于后发城市的文化建设更具现实针对性。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后发城市文化建设应遵循四项原则,即文化硬件与文化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统筹兼顾的原则;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并重的原则;精品文化与大群众文化相互促进的原则。在具体的实践中,后发城市的文化建设还需优先考虑以下选择。
    一、是以完善功能为重点,建设富有内涵的文化城市。后发城市大多从小城市、小城镇发展而来,规模扩大了,实力增强了,人口增多了,但文化的功能并不完善。政府在文化建设中要把完善城市的文化功能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一是要加强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以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等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建成一批主阵地,增强城市文化功能。二是要加强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引领一个城市的文化时尚,要结合各自城市的特点,努力创造具有城市个性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文化服务,下大力气整合文化资源,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文化影响,使之成为推介、宣传城市的平台,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三是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后发城市由于历史和发展的原因,文化产业的实力一般不是很强,要充分运用行政、市场、政策等手段,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健身、文化消费为突破口,着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经济体系,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生长点。
    二、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建设富有活力的文化机制。文化是一个城市活力的体现,而活力是由人的活动展现出来的。因此,后发城市文化的建设一定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一是要创新载体,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如一些城市走以节会文化带动文化发展的路子,主动地创造条件引进、承揽、主办全省性、全国性、世界性文化活动和赛事,达到了用文化来凝集人气,用文化来提升人气,用文化来增强城市灵气的目标。二是大力普及大众文化。以大众的需求为第一信号,根据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设计不同的文化载体,开展多形式、多品位的文化活动,利用社区、广场、剧院、游乐场所等文化活动场所为平台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在后发城市文化活动中,需要关注农民工这位个特殊群体。因为后发城市的人中结构中进城农民占有较为在的份额。可以通过组织免费的“电影直通车”、义演、专场演出等活动,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岛”现象。三是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为抓手,以培养、扶持农村文艺骨干为切入点,在建立完善农民身边“文艺轻骑兵”的同时,大力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电影放映工程”、“送文化下乡工程”,使农民不出门就能感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三、以创新为动力,建设富有个性的文化体系。文化张扬着城市的个性,体现着城市的气质和神韵。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城市的品位。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越明显,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会越高。比如,香港以其现代文化打造“动感之都”城市品牌;厦门围绕“海”字做文章,定位为“海湾休闲名城”;青岛以“和谐、卓越”为理念提出打造“帆船之都”、“名牌之都”;三亚围绕旅游文化对外亮出“旅游名城”等,都是靠着对本地独有的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对其特色文化的弘扬和强化,实现了一城一品牌,一街一特色,一园一景观,从而达到传递文化信息、提升文化品位的效果。
    四、以发挥文化对现代文明的引领作用为核心。文化工程是人心工程,文化之要在于以文“化”人,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把正确的思想和时代的风尚广泛传播、深入渗透,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同时也是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文化建设的价值虽然不会像经济建设那样来的直接显现,但其不可替代的反映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理念、价值和规范,却是一个城市发展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后发城市因为新,一般来讲文化底蕴不很丰厚,民情民风比较复杂,所以更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采取适当形式,用心构筑城市的的文化灵魂,用圣贤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民俗文化等来感召世人,充分展示文化的魅力。近年来,我们漯河市开展了“经典诵读”、“月评十佳市民”“月末文化广场”、激情漯河大家唱、舞动漯河大家跳等活动,使各个群体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培养自己的情趣,进而弘扬充满和谐精神的传统文化,传播富有时代特点的理念,引领全社会尚学、重礼、崇信、守义,起到了用人文精神凝集民心,增强城市文明和文化亲和力的作用。
    五、注重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一是要树立经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的理念。做到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社会工作同步思考、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各级领导者和决策者好要学习文化工作的知识,研究文化工作的政策,尊重文化工作的规律,充分调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积极性,使文化建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并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二是要统筹城乡的文化建设。后发城市与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地域紧密联结,市民多由农民转移而来,文化传统、社会风尚相似。但在文化发展上仍然存在城强乡弱、重城轻乡的现象。在文化建设中应注意适当地解决这一问题,逐步缩小城乡的文化差距。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多倾注一些思想和资源,改善城乡二元格局。要多组织一些文化下乡活动,推动城市和乡村文明的贯通与融合。中国规划网北京10月25日电
 
  (责任编辑:杨宇飞)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