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武汉加快建立城市文化创新理念

时间:2010-09-16 10:10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为之

  文化创新是继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制度创新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文化创新的重要内涵是创新文化,即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众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繁荣和发展武汉城市文化,必须加大文化观念、文化消费和文化政策的创新力度,建立起具有本土特色、朝气蓬勃、持续前进、内涵深刻的城市文化价值体系,推进武汉文化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伟大历史转变。

  一、文化观念创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文化资源状况、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科技水平、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发展政策,是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五个基本因素,共同作用于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对其产生深刻影响。但是,文化创新首先是创新文化观念,真正体现创新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用文化理论创新的成果促进文化创新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是大力培养文化创新的社会氛围。文化观念的创新驱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更新文化观念,形成文化自觉,建设创新型文化;二是对新型文化意识的提炼、认同和实践,形成文化引领。对于武汉来说,就是要用先进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观念创新,与时俱进,创新理念,从“文化创新”走向“创新文化”,培养文化创新的社会氛围,打造高品质的城市文化生活。这就要求运用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即创新的价值观念,去影响和制约创新方向的抉择、创新思维的发挥、创新方法的拓展、创新制度的完善,建立文化创新的理论体系,引导文化创新的实践行为。

  其次是充分提升文化创新的战略层面。文化创新的核心是文化观念创新。我们的责任是用文化观念创新影响文化实践创新,重要任务是影响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影响城市发展战略的实践。从“两型社会试验区”到“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年之内,湖北武汉在两大国家战略层面中,都是“二居其一”,并且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武汉发展一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面对这一态势,文化不能置身度外,而应发挥观念创新在引领和服务“两型社会”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重要作用。譬如“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披荆斩棘,以启山林”的创新实践、“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评价、“崇尚创新,持久创新”的创新韧劲等,必须得到新的肯定,进行新的升华,并转化为新的实践。从而更好地高扬创新武汉的大旗,担纲率先中部崛起的历史重任。

  第三,尽快树立文化创新的区域观念。文化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灵魂和动力。区域文化学认为,文化影响,不仅要立足本地,还要拓展周边,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和“影响区域”的城市文化。国务院《关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定位武汉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其中就包括对武汉文化中心地位的充分肯定。实际上,武汉在中部地区和武汉城市圈中处于“双核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因而,我们的思维不能局限于武汉一地,而应从“武汉文化”和“文化武汉”的思辨中再向前推进一大步,进一步认真思考“区域文化”和“文化区域”问题。首先从武汉城市圈的实践做起,进而担纲中部地区,实行区域文化战略,提升武汉文化的区域影响,进而影响区域、带动区域,用文化引航,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创新:以“同城消费”并联“区域消费”

  文化之成为产业,必然包括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要真正成为产业,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还应充分满足文化需求,不断扩大文化消费,同时抓好城里城外、圈内圈外两个“共同市场”的文化供给和文化消费。重要的问题,是突破单纯的文化供给范畴,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思考文化产业的实现。坚持一手抓文化供给,一手抓文化消费,在文化供求关系的协调发展中提高文化消费总量。

  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必须扩大文化消费的内需带动。通常认为,人均GDP3000美元或5000美元,是文化经济形成的一个临界点。但我们应该看到,文化消费能力的形成,“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扩展我们的思维视野,一方面是要抓好文化消费习惯的培养。目前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总量过低,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总量不足,固然有供给方面的问题,但与多年形成的消费习惯也有很大关系。应从培养文化习惯、引导文化消费入手,将居民消费从物质领域向文化精神领域推进,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理念、成熟的文化消费心理、高档的文化消费品质享受。另一方面,是要调整文化消费结构。调整也是提高,并能创造新的总量。文化消费支出结构统计显示,城市居民书报杂志的比例为16.03% ,文娱消费中耐用机电消费品的比例为61.73% ,而农村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仅为3.72%。应引导消费支出结构向理性化方向发展,并创造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兴奋点和增长点。

  增强文化消费能力,根本出路在于增加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发放文化消费券,实行有限的文化消费价格减免供给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文化消费,但不足以解决“文化消费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文化消费支付能力不足”只是“相对不足”。因为文化消费也受到其他消费支出的影响。“蛋糕只有一块,就看如何分割”。应理性引导住房消费、教育消费、医疗消费等,调适文化消费与其他消费的比例结构,将群众对于文化的主观需求转化为客观需求、将内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

  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必须扩张文化产业的区域带动。社会发展逐步向城市集中不可避免,并且具有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和强烈的大城市指向。这种趋势和指向,表现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文化流向城市的高度集中,更应该表现为城市的周边扩张。经济发展如此,文化发展同样如此。集中是文化的引力,扩张同样是文化的引力,更加需要创新的文化,用文化赋予城市以区域带动的生动活力。从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作用出发,武汉必须以更为宽阔的视野,站在区域文化产业的高度,充分运用先行先试的权利,建设区域性的文化产业创意中心,组织本地区文化生产力向外输出。这种输出,既可是“走出去”,也可是“请进来”,探索“不出城”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发挥武汉文化产业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凝聚作用和带动作用。

  成功型的文化产业,决不是满足一城一市的“本土消费”,而是要跳出“同城文化消费”的视野限制,在引领和满足“同圈(城市)文化消费”、“同群(城市)文化消费”,乃至在更大范围中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实现城里城外、圈里圈外、群里群外文化产业的共同融合。浙江横店、深圳华侨城、云南丽江现象,都在这一方面给予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三、文化制度创新:将“环境优化”升为“内容优化”

  文化创新,内容为王。无论是文化事业创新,还是文化产业创新,最重要的在于内容创新与内容优化。这多年来,武汉文化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从影响之大而言,在城市战略领域有“文化强市”、“创新武汉”的提出,在文化思想领域有“武汉文化”与“文化武汉”的思辨,在文化事业领域有“六城会”和“八艺节”的同时承办,在文化产业领域有国际“文洽会”和国际“文博会”的相继举办,在文化节庆领域有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武汉国际渡江节、武汉国际旅游节、武汉国际赛马节等“四大节”的多年坚持。当文化发展日益成为广泛性的城市实践的时候,当大规模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基本完成以后,当文化环境建设仍在不断改善和优化之中的时候,文化战略的着眼点应进一步加快向文化的内容优化方面转移,以文化制度创新推进内容创新和内容优化。

  实行文化创新,必须建立助推文化创新体系的制度保障。目前正处于从文化生产体系转向包括文化消费体系在内的文化创新体系过渡阶段。作为制度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建立行业性质的创新文化协会(而非研究会),在支持文化总部经济、打造重点文化产业上下工夫,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中介与服务上进行创新,全面建立从文化生产体系到文化创新体系的制度保障。

  实行文化创新,必须建立支持文化内容创新的制度保障。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设立了各种文化奖项。在这些基本奖项之上,再行设立文化创新奖励基金。文化部设立文化创新奖,支持创新项目。湖北省为电视剧《洪湖赤卫队》的奖励达到420万,加大对文化创新的奖励和鼓励。奖励文化创新,应该成为一种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既奖励形式创新,更奖励内容创新。更重要的是将奖励建立在文化创新的前沿领域,重点鼓励内容创新。在内容为王的文化竞争时代,没有对内容的奖励鼓励,要想实现文化创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持久的。

  实行文化创新,必须建立鼓励大众文化创新的制度保障。不管是叫文化产业,还是创意产业,或者称为文化创意产业,都是面向大众的文化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种战略选择。这就需要建立包括社区文化、网吧文化、文化信息化服务在内的大众文化创新保障制度。尤其是对体制外创意阶层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同时,加强对博客文化和手机文化的服务、管理和引导,使文化植根于大众的沃土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实行文化创新,必须建立扩张文化投资创新的制度保障。正确处理好民间文化资源与发展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大力吸收民间资金投向文化领域,包括公益性文化投入和非公益性文化产业投入都是这样的。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诠释,进一步优化文化创业基金、文化创意奖励基金、文化风险投资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优势文化企业做得更优更强,促进文化资本投资与文化创新活动的常规化,促进体制内投资与体制外投资的有效结合。中国规划网武汉9月16日电

  (作者系市社科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宇飞)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