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深圳“文化沙漠”成往事

时间:2010-08-27 10:29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刘丽丽

  时至今日,王京生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深圳的情景。那天是1988年8月8日,他刚下火车,就听到了四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少商家为了讨吉利,选择在这天开业。

  这多少让他有些失望。辞去了北京机关工作的他来到此地,本来想创办一份像《新青年》那样的杂志。可是在这里,他发现很多人张口却是:“你要聚氯乙烯吗?”

  21年后,一个名叫雷夫·艾德文森的瑞典人也来到这里,他惊叹于这座城市散发出的浓厚的文化氛围。在“第二届世界知识城市峰会”上,深圳获得了“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称号,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城市。当时代表深圳上台领奖的,正是现在的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

  在经历了3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后,这片曾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土地,开始追求并实践一种新的城市精神和社会文明。“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建筑和财富,更在于它的文化,在于它的市民。”王京生表示。

  文化,一个城市的精神主张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其他不少城市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踯躅时,深圳以令人难以想象的发展速度创造了奇迹。1994年,深圳GDP已经超过许多传统工业地区,上升到全国第六位,工业总产值最高蹿升到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上海。

  美好的数字却掩盖了这样的现实:高端人才队伍少,蓝领劳务工较多。当时,有关深圳是“文化沙漠”的说法随处可见。

  1981年年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辑陈锦涛来到刚刚出现在地图上的“深圳市”。临行前,社里领导对他说:“你可不要掉下去啊,那里到处是诱惑的边缘。”

  身为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的尹昌龙也有过同样的尴尬。他曾远赴外地邀请一位老学者,谁知对方一口回绝:“谈文化,深圳有什么文化?”

  深圳人却对文化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曾经被其他城市视为亏本买卖的全国书市活动,在深圳受到了空前的欢迎。1996年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深圳开幕,一举创造了包括订货总额突破3.2亿元在内的7项全国纪录,成为历届书市之最。其原因是,这里是市场化生存,竞争压力很大,所以对知识的需求特别大,需要源源不断地充电。

  王京生却从中看到了另一种契机:“读书虽然是个人化的行为,但倡导读书,并让市民便利地阅读,却是政府分内之事。”

  他因此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叫做“文化权利”,并认为这种权利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同等重要——“是公民精神享受和文化享受的权利”。

  文化,不仅仅是一项公民权利,更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主张。200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基本战略。2005年,深圳市第四次党代会进一步指出,在继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金融、物流三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努力把文化产业培植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

  “让深圳成为一个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

  从2000年开始,深圳市将每年11月定为“读书月”。

  在这片仅有20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分布着624个公共图书馆,总面积达258947平方米,每千人就拥有3个阅览座位。8月24日,深圳街头又添了100台自主图书馆设备。在深圳的最中心位置,建起的是世界一流的书城和图书馆。

  或许只有深圳才有这样的气魄:深圳书城中心城是世界上单层面积最大的书店,有专家认为,这座巨大书店对于深圳的意义,好比卢浮宫对于巴黎的意义;深圳市图书馆,在2006年以后,维持着8000多人次的日均接待读者量。

  “受尊重的城市,有的因为物产富饶,有的因为景色秀丽,有的因为名人辈出,有的因为历史悠久。”王京生呼吁,“深圳人对自己的城市提出怎样的期许?让深圳成为一个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吧!”

  效果已初步彰显。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了深圳第一大支柱产业,其产值占了GDP总量的42%%。

  如果想要把文化产业的物质外壳形象化,你一定要能承受相当多数字的冲击。在中国众多的世界名牌中,有30%%由深圳创造,居中国内地城市第一位。仅2007年,深圳就申请专利35808项,其中发明专利19198项,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同一年,深圳市被确定为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

  南海边画的圈,变成了一座知识城市

  深圳人的雄心远不止此。除了已经成为“设计之都”,还要着力推进“图书馆之城”和“钢琴之城”的建设;除了连续10年举办“深圳读书月”活动,还举办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市民文化大讲堂”和“创意十二月”等活动;除了加强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公共智库的建设,还要建立“深圳学派”。

  对于雷夫·艾德文森所执掌的新巴黎俱乐部将“知识城市”的殊荣颁发给深圳一事,王京生表示:“这是深圳文化建设的一个目标,甚至是深圳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这个只有30岁的新兴城市,多年前曾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先河,如今又要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先走一步。

  在深圳市最为知名的莲花山景点,邓小平的塑像就矗立在山顶之上。顺着这位老人的目光向下俯视,你就会看到这个城市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

  在他的塑像正前方的山脚下,一边是占地5万平方米的深圳图书馆和造型独特、建筑声学一流的音乐厅,一边是占地8.2万平方米的中心书城。左后方的位置,坐落着“中国油画第一村”大芬村,这里每年生产和销售100多万张油画;右边,是一个名叫“设计之都”的创意产业园,这里过去是“三来一补”企业,如今到处是艺术涂鸦和工业设计工作室。

  伟大的总设计师欣喜地看到,当年在南海边画的这个圈,如今正在变成一座知识城市。

    中国规划网深圳8月27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