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文
编者按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攻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直接的目标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海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际大都市,但是,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相比,文化建设的步伐还有待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应该具备怎样的战略思路?如何把握世博契机提升上海文化发展水平?如何突破体制瓶颈实现文化发展自强?本版将陆续刊登理论文章,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引发更多思考。 近年来,上海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用展示世界发展理念的世博文化为坐标和参照系来衡量,还有明显差距:城市文化的目标定位及文化发展尚不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总体实力与国际文化大都市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形态和功能有待构建;文化事业的投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同步,文化福利有待在更多层面落实和完善;文化领域的体制和机制要进一步改革,城市精神与市民文明素质有待全面提升。因此,以世博为机遇,谋划上海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新路径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文化产业不仅仅是“增长点” 城市的发展,绝对不是钢筋和水泥的堆积,而是要同时提升城市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将文化融合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之中,使之成为城市之魂。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既包括经济、建筑等物质形态所表现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通过对世界大都市竞争力研究发现,“软实力”中的核心是文化。上海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其提供了新的主题和内容。文化产业不仅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还能通过文化的影响和内涵价值作用,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上海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上海有必要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更多地融入文化元素,使文化和科技的力量共同成为上海今后发展的“双引擎”。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在文化建设上要有全球视野,在目标定位上要分阶段、“两步走”。从最终目标看是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现在首要的则是统筹兼顾,制订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实施目标。上海应发挥已拥有的优势条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错位竞争、扬长避短、重点推进”的战略,把上海打造成为时尚创意产品和现代艺术作品荟萃及交流、展示、交易的主要集散地,并逐步走向世界,形成有上海特色的品牌和国际文化市场。 提升“软实力”,需要营造“软环境”。上海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创造更加开放的环境,形成包容多样、兼收并蓄的文化生态。文化发展需要有宽松、自由、活泼、开放的环境,反之就留不住人。作为“软实力”的体现,上海应着力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要有人文科学的蓬勃发展,要提倡和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成不同的学术学派,使上海的文化发展能为城市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文基础和丰富的思想资源。 文明习惯关键要“落地生根”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市民乃至国民的文明程度如何是摆在世人面前的 “第一展品”。世博会在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上海市民的文明程度和素质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但是,不文明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何让经过努力逐渐改变的习惯“落地生根”,是在“后世博”的文明建设中需要认真思考的。我们要发挥文化建设在提升市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借世博会的文化效应,显著提升上海城市的“精、气、神”,进一步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 我们要以世博会为契机,丰富和提升上海城市文化。本届世博会凸显鲜明的文化特色,成为展示理念、反映思想、推进人类科学发展的场所,成为传承、交融、创新世界各国文化的平台。“近水楼台先得月”,上海广大市民可以更多更好地汲取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世界最新知识。这无论是对提升思想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还是对提升广大市民的文化素养,都是非常有利的。上海世博会在举办过程中所形成的创新发展、沟通合作、文化科技、文明礼貌、绿色低碳、精彩卓越等理念,各区县及社区所组织开展的市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礼仪教育,必将大大提升上海城市的人文内涵和文明程度。 文化活动要让百姓“看得起”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要求改变唯GDP的发展模式。就此而言,城市的发展应以城市生活的“美好指数”,而不只是GDP作为发展与改革的目标。所谓城市生活的“美好指数”,应综合反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道德、环境等各项指标,涉及收入、就业、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环保、治安等民生因素。其中,文化生活的美好是一个重要组成指数,接受教育的程度、道德文明乃至降低自杀率和精神障碍率等都应成为文化生活是否美好的重要议题。 城市生活美不美好,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愉不愉悦,是衡量城市建设和管理效能的关键尺度。为此,城市建设要给市民留足文化休闲娱乐空间。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区图书馆,加强并完善社区文化中心功能,防止出现“空壳化”现象。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国家级的重大文化设施,扩大文化设施的种类,如重建儿童艺术剧场、建设上海图书馆二期、改建上海少儿图书馆、建立公共艺术中心、增加博物馆美术馆等。要将文化建设与文脉保护相结合,不仅要保护近代西方建筑文化,更要注重保护上海的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同时,城市建筑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路于民,还绿于民,还水于民;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市民有亲近自然的地方,有坐下歇息闲聊的去处;郊区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特点和农民的需求,防止复制“城市病”。 上海每年的文化节事活动甚多,但大多票价昂贵,普通人与之无缘。为此,有必要进一步保障公众的文化权益,让市民在文化活动中“进得去”、“看得起”。要设法减少文艺团体演出的场租费负担,降低演出票价;要加大政府购买文化产品回馈市民的力度,建议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增加低价票的份额,使文化改革发展的实惠能让每一名市民分享。中国规划网上海8月23日电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发挥世博后续效应,提升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水平”课题组成员)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