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高洪波、谢冕、张同吾、雷抒雁、韩作荣、舒婷、叶延滨等近50名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作家、学者齐聚抚顺。他们此行的目的并非是出席文学研讨会,也不是创作采风,而是为了一个人以及一座城市的盛情邀约。 诗人李松涛在60岁时选择回归家乡,个中缘由除了他自己对故土深切的眷恋之外,抚顺市委、市政府也表现出了十分的诚意,聘请他担任抚顺市文化顾问,并且隆重迎接这位抚顺的儿子重返家乡,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出一份力。“全国诗文名家抚顺行”正是抚顺举城市之力为迎接李松涛回家而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如此隆重、如此高规格地为一位诗人举办活动,放眼全国城市,是十分罕见的,此举代表了城市的眼光和城市的魄力。 一座城市要发展文化首先要厚待文化人。抚顺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将李松涛以及那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视为发展城市文化的关键,以慎而重之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样的做法必然会为抚顺未来的文化建设带来更多的机遇,更会为城市收获更多的尊重。 抚顺将文化人视为引领城市文化发展的关键一环 李松涛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出生在昌图,成长于抚顺。1976年,他在《诗刊》复刊号发表组诗《深山创业》,开始引起文坛广泛注意。1977年,他又先后在《文汇报》和《诗刊》发表了爱情诗,打破了爱情诗“呼之不出”的困囿。 《人民文学》原主编韩作荣曾经评价说:“诗歌在爱情领域的突破,是从松涛开始的,从这一点着眼,也说明他作为诗人的重要。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李松涛开始长诗创作,作品更有现实感,更具深度。 1989年,发表《无倦沧桑》;1992年,《拒绝末日》问世;2002年,52岁的诗人又发表了跨文体长诗《黄之河》,并获诗坛泰斗臧克家的盛赞。 凭借优秀的诗作、高洁的诗品和人品,李松涛在中国当代诗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多年来,全国各地的诗人、作家屡屡因为李松涛的邀请而到访抚顺,无形中扩大了抚顺在文化界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松涛之于抚顺这座城市,具有不可忽视的品牌效应,是抚顺对外文化形象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抚顺没有忽视他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将他视为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引领作用的关键一环。 李松涛热爱家乡抚顺,始终关注并且积极参与抚顺的文化事业;抚顺也敬重李松涛,心意拳拳地欢迎李松涛回抚顺安度晚年,为抚顺的文化发展出谋献策。这份热爱和敬重的交汇相融,使诗人和城市共同创造了一次机遇,一个令抚顺以新的形式获得文化发展的机遇。 “全国诗文名家抚顺行”体现了抚顺对文化的厚待 “全国诗文名家抚顺行”活动的顺利举行,正是抚顺为自身文化发展创造机遇的具体实践。来自全国各地的诗文名家因为城市给予诗人的敬重,因为诗友之间的情谊,也因为对文化的珍视,应约来到抚顺。他们感受到了抚顺对文化的渴求,并为之动容,因此,毫不吝惜地表达了愿意尽己之力为抚顺文化品位的提升提供帮助的心愿。抚顺的盛情和诚意打动了他们,他们由衷钦佩这座城市对文化以及文化人付出的努力和重视。 著名评论家谢冕在为此次活动题词时写道:“城市因向诗人致敬而拥有了永久的诗意。 ”此次,谢冕先生是第一次踏上抚顺的土地,他感叹,诗歌和诗人从来没有得到过如同李松涛在抚顺所得到的礼遇,他相信,这样的礼遇来自于抚顺的政府和百姓对诗人的重视,他说:“抚顺用如此隆重的方式对待诗人,可见她的胸怀,可见她的眼光,可见抚顺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护。 ”著名评论家张同吾也称赞 “全国诗文名家抚顺行”是“诗歌的庆典,诗人的节日”。他表示,抚顺迎接李松涛回家,无疑是为自己锻造了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品牌,足见抚顺真正理解了精英文化的意义,理解了诗人的意义,“抚顺的做法对全国城市的文化建设具有示范性。抚顺是一块储藏阳光的土地,给人间带来了阳光。因为抚顺对诗人的敬重,使我们能够带着自豪感来到这座城市。 ”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高洪波在活动开幕式上发言说:“20多年前,我们曾经受松涛的召唤来到抚顺,松涛对家乡的爱感动了我们。抚顺为松涛的回归举行如此盛大的活动,体现了抚顺对文化的厚待,对诗人的尊重。今天,我们到抚顺来,来得恰到好处,一座城市的软实力要依靠文化来体现,而诗歌是文化桂冠上最耀眼的那块宝石,抚顺厚待诗人,表达了发展城市文化的坚定信心。 ” 一座具有包容力的城市最终将为自身赢得机遇和可能 “全国诗文名家抚顺行”是抚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举,城市的决策者认为,它将对抚顺未来的文化事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进步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因此,用敬仰的心来对待这样一次活动。从中不难看出,抚顺迫切希望城市的文化建设能够有一番作为,并将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摆在了文化人的身上,将苦心和决心交托在了文化人的手里,其魄力和勇气可见一斑。应当说,抚顺的做法表明了城市及其决策者具有广阔的胸襟和长远的眼光,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文化的发展需要文化人的积极参与,而文化人需要城市的尊重和关爱。 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抚顺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城市,尽管她是以工业而闻名,但是,却与文学有着不解的缘分,这里孕育出了著名作家张洁和著名诗人李松涛,也曾经是许多作家讴歌的对象。抚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有不可忽视的一笔。著名作家萧军曾经在抚顺工作和生活了近两年的时间,创作了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著名诗人郭小川曾经在抚顺矿山体验生活,诗集《两都赋》的“两都”之一便是煤都抚顺。著名作家韶华在大伙房水库工地上生活了4年时间,后来,又两次到抚顺钢厂挂职体验生活,其后创作出长篇小说《浪涛滚滚》。著名诗人柯岩专门到抚顺了解雷锋,创作了诗歌《雷锋》,并为著名诗人贺敬之创作长诗《雷锋之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著名诗人邵燕祥于1954年到抚顺体验矿山生活,在诗集《到远方去》中收录了大量体验生活期间的作品。 抚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也有着浓郁的工业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浸润,大气的城市性格决定了她敢于大胆尝试,并且愿意广纳优才。一座具有包容力的城市,不仅能够为文化提供无限大的舞台,更可以为文化人创造可以尽情施展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最终获益的是城市自身,城市将为自己赢得机遇和可能。 21世纪的竞争,是机遇和可能的较量,能够孕育机遇和可能的城市,必然会为自己开辟最广阔的发展前景。 应当承认,目前抚顺的文化发展依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一个以软实力为竞争主轴的时代,城市不能耽于等待,文化自觉和自省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内因。一座城市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特有的文化品格,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工业文化是抚顺的品牌,满族文化是抚顺的品牌,雷锋精神也是抚顺的品牌,抚顺同样需要李松涛,需要诗歌来锻造新的品牌。文化代表了城市的内涵和素质,是城市树立形象的最直接的窗口;文化人代表了城市文化的活力、包容力和感召力,也代表了城市发展的动力。重视文化,厚待文化人,城市必将因此获得新的生命。中国规划网沈阳8月16日电 □本报记者/王 研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