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东莞借力资本市场打造文化名城

时间:2010-07-27 08:24来源:未知 作者:白雪松

    主持:记者 陶敦普 见习记者 潘绍俊

  嘉宾:东莞市委党校文化教研室主任 刘建中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花建

  ■观点集纳

  ▲制造业名城为文化名城奠定物质基础,文化名城要为制造业名城铸入思想。

  ▲经济转型文化要先行;城市升级文化要先升级。

  ▲没有强有力的资本运作来配合,文化是不可能获得发展的,所以要借力资本市场打造“文化名城”。

  ▲东莞是外向型经济体,大量产品出口,东莞可以像打造其他产品出口一样,打造文化产品出口。

  ■“文化名城”的内涵

  刘建中    2001年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研究生毕业,现受聘于中共东莞市委党校,任文化科技教研室主任、《东莞党校》副主编、《教学科研动态》编辑组组长。研究方向包括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研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东莞文化建设问题研究;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等。

  制造业名城需要文化灵魂

  记者:东莞是一座制造业名城,现在又提出要打造“文化名城”,未来“现代制造业名城”和“文化名城”,东莞如何去准确定位?

  刘建中:东莞在制造业方面是享誉世界的,国际性的制造业名城,口碑载道,在经济上是一个奇迹的所在。文化方面跟不上,短期可以,长期不行。经济有名,文化无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站不久,站不长,这是令人担忧的。所以,我个人理解,经济上名起来之后,文化上也要名起来,这是大势所趋。

  整个世界、整个国家都在由拼经济转向拼文化,你说,作为处于全国、全省排头兵地位的东莞,不打响文化牌是不行的。至于,东莞制造业名城和文化名城怎么定位,我想应该这么说,东莞制造业名城为东莞文化名城奠定了物质基础,东莞文化名城要为东莞这个国际性的制造业名城铸造不朽的灵魂。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前进。

  文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转型

  记者:我们知道,一直以来东莞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现在又要建设“文化名城”,这其中是一个怎样的逻辑关系?

  刘建中:东莞处于经济转型、城市升级的关键时期。搞好了,能够达到调结构、保增长的目的,能够持续发挥优势;搞不好,就会被周边城市拉下,就会失去排头兵地位。那突破口在哪里呢?这个问题,我和同事、学员讨论了无数次。我的观点是,经济转型,文化要先行;城市升级,文化要先升级。

  文化是管理念、管方向、管精神境界、管气质和品味的,是提供动力的。文化观念跟不上,经济社会转型怎么转,向什么方向转,靠什么转,什么时候转,慢转还是快转,主动转还是被动转,这些问题就解决不了。所以要先抓文化,通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去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城市升级问题,我们的城市现在有了硬件建设而且是一流的硬件基础,但我们市民素质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市民的整体素质决定这个城市的素质。素质是软实力,软实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对硬实力影响很大。软实力上不去,城市的影响力、吸引力就会受制约。所以,集中精神把文化建设搞上去,是帮助经济、社会有效转型的突破口。目前,东莞提出文化建设的新目标——打造文化名城,实际上是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升级的必然要求。

  打造“文化名城”要掀文教之风

  记者: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曾提到,东莞要将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作为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在您看来,提高公民素质,如何破题?

  刘建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我们提出打造文化名城,一方面因为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和文化有机结合不行了,单纯拼经济的时代已经结束,只有把文化和经济联系在一起,才有希望有前途。

  文化讲创意,经济出产品,人民的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才能得到满足。这是规律。

  怎样才能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这得看市民的素质高低,创意的程度如何。

  打造文化名城要从市民素质抓起,从不同层次、不同阶层的市民素质教育抓起。搞好基础教育是必须的,鼓励优秀考生达到激励一代新人求学上进的做法是好的。但我们还要把眼光放宽一些,要注意提高不同层次的市民素质。通过办大教育来提升整个市民的素质,鼓励全体市民学习、读书、深造,营造全民学习提高的良好氛围。

  东莞开办不同层次论坛的方法很好,让市民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我想,全体市民的素质能提高到什么程度,我们城市的名就能到达什么程度。欲提高市民素质,须先提高干部的素质。我是党校的文化工作者,我深深地感到,我们一大批干部的素质提高了,就能带动一大片甚至带动全局;一大批企业家素质提高了,整个工厂的员工素质也会跟着提高,一个工厂的整体素质高了,搞风险的能力、转型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就强了。

  所以,要破题先从人破起,从提高人的素质破起,从大规模的学习培训破起。又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要到了,我们正在按市委要求搞规划,希望通过大培训来提升干部进而起到带动全民素质提高的目的,再进而为东莞打造文化名城奠定长远的稳固的人文基础。

    ■形势一览

  7月16日,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召开,专题研究建设文化强省,并讨论出台《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

  7月19日,东莞市召开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传达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提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打造“文化名城”。

  号角吹响,广东踏上“文化强省”之路,东莞开始构建一座“文化名城”。生活在东莞的我们,不禁要问:“文化名城”东莞是个什么样,通往“文化名城”东莞的路又要怎么走?生活在东莞外的他们,一定会好奇:在东莞这块遍地是工厂的土地上,文化究竟该如何定位?

  本期形势报告会,为在东莞的我们和不在东莞的他们,讲解“文化名城”东莞。

  ■“文化名城”的方向

  花建    文化产业研究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任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文化产业、创意经济、企业文化、体育产业、城市文化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先后承担了世界银行、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部委司、省市区政府、世界500强企业委托的30多个重点科研项目。

  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记者:俗话说有钱好办事,打造“文化名城”,东莞如何在资金上找到突破口?

  花建:这个问题很实际,不只是东莞要考虑钱的问题,任何一个城市都要去思考。无数经验证明,文化发展是一个身子两个翅膀:以创意为主导,一个靠科技推动,一个靠资本运作,所以没有强有力的资本运作来配合,文化是不可能获得发展的。

  国家曾出台过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文化与金融携手给予了强有力鼓励。就我的了解,东莞不缺钱,但是还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投融资体系,这里包括投资体系,市场体系,资本拉动体系,推介体系等。

  我建议东莞是不是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加强:

  第一可以建立一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基金可以由政府主导,也可以是民营资本主导。这一点长三角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政府主导的基金有一个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规模50亿元,是第一个在国家发改委获得备案通过的文化产业基金,里面有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国开行、上海大众、招商局等参与。民营资本的代表有宋城集团,是全国文化产业的典范,他们的组织形态和思路值得东莞乃至珠三角去学习。

  第二是建立一个或几个更加有效的文化产品、产权服务交易平台。国家现在规定打造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刚开始时可以设立各种各样专门性交易平台,如版权、艺术品、动漫等,慢慢地再设立股权、债券交易平台。东莞不是没有文化产品,而是流通性不够,没有交易,如何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值得东莞去动一番脑筋。东莞有许多专业市场,但在文化产业交易市场方面远远没有形成规模,东莞对打造专业市场并不陌生,可以在此有所作为。

  第三是加强文化项目尤其是优质项目的实施。一个好的项目,既要有好的市场前景,又要有核心竞争力,还要具有成长前景,东莞要想办法设计好的项目,对适应市场的项目下工夫培育,这如同谈恋爱,不能一厢情愿,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

  利用出口优势输出文化产品

  记者:除了钱以外,打造“文化名城”还需要多方合力,东莞能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

  花建:“文化名城”的核心是文化软实力,与一个城市的经济、科技、社会综合实力想融合,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需要文化,对文化也会越重视。东莞经济已经很发达,这是东莞的优势。

  文化本身是一个新兴战略性产业,东莞在之前遭遇金融危机影响的时候就提出打造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文化产业,所以说东莞起步还是较早的。广东省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到8%,对东莞来说就是要达到近300个亿,产值接近1000亿元,这会对东莞整个经济形成巨大推动,是一个强有力的方向。

  对东莞来说,在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上,有很大优势。就全国看,我国的文化产业出口处于弱势,但联合国的调查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创意产品出口最快的国家,在国内一些文化产业比较先进的地区,比如上海去年总的文化出口达到109亿美元,进口46亿美元,出口超过进口2倍。东莞本身就是一个外向型经济体,有大量产品出口,东莞可以像打造其他产品的出口一样,打造文化产品的出口,这是国内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

  增加制造业产品文化附加值

  记者:东莞打造“文化名城”,您认为哪些行业存在机会?

  花建:我认为大致有三类机会。第一类是和科技有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行业,东莞在全力推动经济转型,电子、新能源等重点发展行业,文化会与这些行业密切相关;第二类是与做强做大制造业结合,通过文化创造,文化创意,增加产品附加值,使得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转变,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第三类是跟本地遗产资源密切相关的行业,一句老话叫做礼失求诸野,越是老的东西,越是将要慢慢失传的东西,越能产生巨大的价值。(陶敦普 潘绍俊)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