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走出城市文化发展“五个误区”

时间:2010-06-15 17:05来源:未知 作者:白雪松

    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如何让历史遗存在城市化发展中焕发生命力?是每一个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6月12日-13日,上海世博会第二场主题论坛在苏州举行。中外专家以“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为主题,多方面阐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解读城市发展中文化建设的五个误区。

  古建筑迁移重建不是保护

  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球共识,但如何正确保护,城市管理者遭遇各种困惑。一些地方热衷于大修仿古建筑、打造历史景观、迁移文化遗产、搞“假古董”,受到不少专家批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举例说,某地想恢复汉代的一些文化遗产,特意修建了一条“汉街”,还在街入口修了牌坊。但其实汉代并没有街,“街”和“牌坊”的概念都是在宋代以后才有。把“汉”和“街”放在一起,就是不懂历史的表现。以保护为名,建“假古董”,是对历史的侮辱。“一方面,我们不停地拆除城市里仅剩的‘真遗产’;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惜斥巨资修建‘假古董’,背后有经济利益驱动,是一种文化短视。”

  有的城市管理者采用异地重建的方式来保护文化遗产,阮仪三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弗朗切斯科?班德林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就是维持真实性、完整性,这也是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的核心精神。“有些城市本没有文化遗迹,却凭空创造一些遗迹出来,没有原始依据,这种情况不可能被我们接受。”

  保留原貌并不意味一成不变

  弗朗切斯科?班德林指出:“全球有891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其中约250个在城市,这些历史遗迹面临更多威胁。”

  究竟该如何处理、保护历史文化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寻找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不是讨价还价,不是保护和开发各退一步,保护一半、开发另一半,而是要了解城市结构、历史、布局,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和流程。”

  掌握平衡的一个方法是“创新”。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认为,失去创新能力的城市没有生命力,而无力延续历史传统的城市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

  阮仪三以巴黎玻璃金字塔为例,说明适当更新能为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为城市风景增添亮色。

  本届世博会沿江规划区内汇聚众多近现代工业遗迹和厂房,有2万多平方米的历史建筑,超过40万平方米的工业遗产(见下图②)。合理更新和利用具有145年历史的江南造船厂,造就了浦西园区的城市未来馆、足迹馆和船舶馆。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说:“大规模的保护和后续利用老建筑,在世博会园区的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传承历史文脉和追求城市新生活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旧城改造不可一蹴而就

  在高速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常会遇到一个困惑:“旧城”的生活形态、建筑遗迹,如何融入现代化的生活?“旧城”保护,如何与现代化“新城”共生共荣?

  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许多城市分享了旧城保护的经验,其中的苏州案例引人深思。苏州平江路街区集中了大量的历史遗存、人文景观,同时它也是居住和生活条件比较落后的地方。

  苏州做出选择:历经17年“打磨”一份尽可能全面完整的规划图,先划定保护范围,为历史建筑撑起“保护伞”;再明确细则,启动环境保护整治,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态,同时改造现代化功能,让生活在街区里的居民都能享受到“保护”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说,“苏州保护历史街区的经验之一,就是旧城改造不可一蹴而就,就是‘慢工出细活’。遇到当下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妨留给后人,一时找不到最佳方案,不如等一等。”

  著名作家王蒙以亲身经历对城市改造发出忧思:“城市改造,慢一点、再慢一点吧。”他曾参观著名历史悠久的江南庭院“沈园”(见下图①),当地政府花钱整修一新,但陆游词中那种感伤、萧索景象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也随改建的尘土消失殆尽。“太漂亮、太新了,简直就像富豪的后花园,没有一点历史感。”

  历史古城不是活的博物馆

  苏州用实践证明,历史古城的保护与改造应该以人为中心,不留住居民的生活,街区便无法真正复活。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葛剑雄认为,城市如何更新,取决于住在城市里的人,而不是由某个官员、专家说了算。城市中的居民有权利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不要把某一座城市变成活的博物馆,这些城市的存在首先是为了居民生活,而不是为了向游客展示。”有的人为了看到古城居民原汁原味的传统生活,就反对他们接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既不人道,也不科学。

  如何让居民自觉意识到文化遗产的存在呢?智利康赛普西翁省比奥-比奥大学副教授贡萨洛?塞尔达?布林特鲁谱认为,人们对历史文化建筑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要从小抓起。比如在智利,政府投放专项资金到各个学校,帮助学生学习文化遗产知识;还发放印有历史文化建筑文字和图画的导览手册到每个学生手中,参观这些建筑物都是免费的。

  多元文化不是文化平均划一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认为,多元文化并不是各种文化的平均划一,而是有主体的。他举例说明,未来香港的多元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基本养料,融合地方文化,又具有世界文化视野。目前,香港推出了西九龙文化区建设计划,将在香港市中心建设十几个世界级文化艺术场地。香港正在利用跨文化的深厚传统推动各方面发展。

  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心中的理想城市,是能在一个大框架的制约下,给人更多自由发展空间,让人发挥更多个性。未来的城市应展现多元化的生存方式。

  城市管理者如何对待多元文化的发展?肯尼亚内罗毕市市长杰弗里?马基瓦介绍说,肯尼亚有45个民族,城市管理中处理多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时需极其谨慎。杰弗里说,为确保城市多元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所有城市必须建立一个参与面广的领导阶层,吸引居民参与到有所收获的活动中,面向所有居民提供可利用的资源和服务。法律必须明确规定居民可以在城市和国家的任何地方生活及拥有产业,以此作为城市居民相互交融的一个手段。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