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挖掘城市特色文化 凝练城市人文精神

时间:2010-05-24 12:49来源:未知 作者:赵秀峰
——以白银市为例
赵秀峰/原创
 
内容提要: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化也是城市之根,历史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最深厚的根源和灵魂。白银市的发展在于魅力、魅力在于特色、特色在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白银特色文化的“根基”=>在这个根基上生长出了白银特色文化的“枝叶” =>再在这个“枝叶”上开出了白银精神的“花朵”,这是“根深才能叶茂、叶茂才有花朵”的“一线串珠”的逻辑关系,有“根基”、有“枝叶”、有“花朵”,环环相扣,依次递进,缺一不可。结合课题研究,以下主要谈“五个基本”即基本认识、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基本途径。一句话:结论很简单(如图所示),而过程和内容很复杂。
一、基本认识
白银文化和白银精神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物质和社会存在的反映。因为白银历久弥远,从古到今,特别是恢复建市25年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有目共睹,感同身受;而我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有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远远没有到位,所以对此还需要很好地加以关注、整理、研讨、总结和概括,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责任,由此称之为“梳理白银 特色文化,凝练白银精神”。
作为白银人,本人在白银工作、生活了三十五年,亲自参与了白银建设且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既有矿山井下生产一线的工作实践,又有深入“三县两区”、企事业单位宣讲、调研、课题研究的诸多经历和研究成果,耳闻目睹、亲身阅历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特别是恢复建市二十五年来白银市的沧桑巨变,怎能不对此心潮澎湃并积极参与其中呢?课题的公开招标,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体现了在白银发展基础上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对白银特色文化和白银精神的高度重视。关注白银市发展,就是关注白银市的未来。白银市的发展在于魅力、魅力在于特色、特色在于文化。没有白银特色文化,白银精神就失去了生命力。
文化的重要性人所共知: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化也是城市之根,历史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最深厚的根源和灵魂。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北京如果赶上纽约,只需要100年;纽约如果要赶上北京,1000年也赶不上。可以理解总统先生所言,前者是城市发展现代化的水平问题,后者是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底蕴问题。文化是一种习惯,文化是一种追求,文化是一种品牌,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文化是一种基因工程,文化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文化也是可以物化的一种生产力,文化更是经济振兴发展的精神支撑。
美国哈佛大学召开的一次题为“经济时代的文化责任”国际研讨会,曾经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其中就有“一切经济行为的终点都是文化”、“经济发展是以货币流通方式换来非货币的文化成果”、“除了特殊情况,在当代,一个民族的落后和不发达是它自己的文化选择造成的”。
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前世界银行副行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格利茨也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最容易流逝的东西是物质,而真正流传下来的就是文化了。文化所具有的传承力,是不言而喻的。他在谈及经济学家的梦想和情怀时说,思想的作用是巨大的,思想和原则是原动力;与利益相比,思想和原则更重要,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思想取得胜利。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乎经济,但一个民族如果离开了文化,抽掉文化这根筋,这个民族无异于就是一个植物人。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大家看看寒山寺、曲阜、岳阳楼、兵马俑,我想大家会心中涌起一种文化的渴望,一种千年的期盼。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在严格意义上是指精神价值,在广泛意义上是指生活方式。这两种意义互相渗透。对精神价值来说,我所确认的最高标准还是老生长谈,那就是善良与爱。”
文化应该是一面友善的旗帜,文化应该是一种沟通的笑容。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我们之所以看重于对白银特色文化和白银精神重点课题招标的参与,就是想通过这个平台争取机会,为白银的振兴和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深感荣幸。
二、基本思路
大家所拿到的《重点课题招标应标书》是我仓促成文的东西,的确有其不成熟的地方,上交之后,经过近来一段时间的苦苦思索,基本形成了如下思路:
中国传统文化是白银特色文化的“根基”=>在这个根基上生长出了白银特色文化的“枝叶” =>再在这个“枝叶”上开出了白银精神的“花朵”,这是“根深才能叶茂、叶茂才有花朵”的“一线串珠”的逻辑关系,有“根基”、有“枝叶”、有“花朵”,环环相扣,依次递进,缺一不可。虽然我的概括不见得十分准确,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但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探讨,至少对此向前迈进了一步。
如图所示:
传统文化(“根基”)
白银特色文化(“枝叶”)
白银精神(“花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矿业文化
艰苦创业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合和文化
和衷共济
人——人为本,人为贵
人本文化
顽强进取
道——道可道,非常道
特色文化
求是创新
 
    ——以下分述基本思路的来龙去脉
(一)   这个思路来自于中华文化深厚“根基”的深刻启示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易经》和《道德经》,在中外文化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提倡学习国学,其核心《周易》在世界文化史的“轴心时代”(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提出,他认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诸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的犹太教先知们,他们都对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且无互相影响,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是唯一有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的文化。欧洲权威人士对《易经》颇多赞誉。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称赞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1949年欧洲哲学权威C·G捷恩为英文版《易经》所写的序言中说:“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英国克·巴克特在1989年指出:“当代科学也发现了我们世界的缺陷,并且还发现《易经》中许多真理竟同最新的科学理论相符”。《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儒家、道家信奉的经典,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树,树根为《易经》,树干为易道,树枝为儒、道、佛(中化的禅)、中医等。《周易》是源头,易道是活水,易道是易的精神、灵魂,知一统众,治国治企,修身养性。从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易经》和《道德经》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五点启示:
【启示一】《易经》曰:“古包羲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什么意思呢?是说:古代的伏羲氏之所以能够称王于天下,在于他抬头仰望天空(太阳,月亮有明有缺)以观天象,低头俯视大地(山、水有静有流)以观法度,远观鸟兽的纹理与大地的相互适宜,近看人类自己的身体(男、女有阳有阴),远取许多物体,并进行了组合,形成了八卦,找到了天、地、人的共同之处阴阳,用八卦来沟通神明的恩德,用八卦来类比万物的情感。——其中包含了圣人对天、地、人等等万事万物的认识,易贯儒道禅,道统天地人,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思维方式,那就是看看天、看看地、看看人,再看看天地人之间的运动规律。
【启示二】《道德经》第25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之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42章曰:“道生一(整体),一生二(阴阳),二生三(天地人),三生万物”。成都青羊宫大门口照壁上的对联就是《道德经》第25、42章的这两句话,其中反映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规律。
【启示三】关于什么是道?《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补,方能产生变化,易道就是阴阳中和之道。在经济社会建设中,我们要既不主张征服自然,也不甘心做自然的奴隶,而是谋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这近乎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中也包含有人本思想、和谐社会。
【启示四】有这样一副对联:天地人一体共春,福禄寿三星高照。在一般老百姓那里,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也是人们的共同期盼。
【启示五】《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中者谓之卦”,“形而下者谓之器”。对于白银特色文化和白银精神的探讨,是着眼于形而上——也就是整体的大道理,而不是形而下——也就是不是局部的小道理,是通过形而下证明、体现、反映形而上。必须对于其中的枝枝蔓蔓加以梳理、整理,而后形成高度概括、琅琅上口的白银特色文化和白银精神,其难度也在于此,谁都知道肯下笔墨功夫的长篇大论相对容易多了,而言简意赅、简明扼要的概括就显得困难多了!
——联系我们以往的研讨,看到对于白银特色文化和白银精神的概括可谓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多种多样,诸如: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老区文化、农耕文化、石窟文化、长征文化、旅游文化、本土文化、企业文化等等,我们也承认这种探讨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那么多的文化,太泛了的确就难以把握,莫衷一是,所以成果甚微。而我们的研讨至少对于诸多文化进行了有益整合,缩小了范围,开阔了思路,至于高度概括和提炼,尚需时日深入调查研究,方可完成课题任务。
(二)建立在深厚根基基础上的基本思路
一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建立在“天、地、人、道”的思维联系;
二是思考问题的三个基本要件,即白银特色文化赖以生存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白银特色文化本身的深入挖掘以及由此凝聚成为白银精神;
三是立足于白银过去的历史和眼前的现实的纵向线索,挖掘白银特色文化,梳理白银特色文化催生的白银精神;
四是着眼于大白银、大资源、大文化的发展理念;
五是坚持历史与现实、现在与未来的统一,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白银特点;
六是让白银特色文化和白银精神,成为我们白银市未来发展的激励因素和指引力量,成为白银的标杆和旗帜。
三、基本内容
(一)矿业文化——艰苦创业精神
【解析】以资源开发、因企设市、工业兴市的工业文明所形成的创业文化——凝聚为艰苦奋斗、振兴白银的艰苦创业精神,根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这个思想来自于《易经》开篇第一句,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健强劲,相应于此,有才德的人应该像天体自然的运行那样刚毅坚卓,发愤图强。这是鼓励人们奋发有为、努力进取的名言警句。其实,白银就是在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下,孜孜以求、坚韧、挺拔、屹立,生生不息,振兴发展。
大自然赋予了白银以丰富铜矿资源,白银凭借资源优势而产业立市,又是全国唯一的以贵金属“白银”命名的城市。悠久的西汉青铜冶炼历史、明洪武年间“日出斗金”,共和国的长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白银公司、银光公司、甘肃稀土公司、靖远煤业公司、靖远火电厂、大峡水电厂等大中型企业的先后建成投产,从全国各地拥入白银的开拓者、建设者风起云涌,五湖四海的同志带来了四面八方的文化,这些文化与白银本土文化互相渗透,互为涵濡,形成了博大的矿业文化。在这里,曾经创造过铜硫产品产量和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第一的优异成绩,有“中国铜城”之称谓,这是首先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白银发展史,就是一部厚重的创业文化史,它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点。
第一次创业是以露天矿大爆破成功、铜冶炼建成投产为主要标志,其基本概括是艰苦创业的“开拓者”精神,其主要内涵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
第二次创业是以“两厂一矿”、TDI、靖热电、大峡电站等建设项目为主要标志,其基本概括是白银“建设者”精神,其主要内涵是“团结奋斗、再创辉煌”。
第三次创业是随着资源枯竭的白银转型、企业转制和破产重组为标志,其基本概括是创新机制的“革新者”精神,其主要内涵的“改革创新、白银再造”。走转型改革之路,创造了“白银现象”、“白银模式”和“白银速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银精神”,它立足于白银大地。
(二)和合文化——和衷共济精神
【解析】以特定地域、人文社会、历史沿革、恢复建市、县区融合、红色文化、地企和谐、五湖四海的多元文化形成为和合文化——凝聚为兼容并蓄、城乡互动的和衷共济精神,根源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的思想。
这个思想来自于《易经》开篇第二句,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气势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有才德的人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好品行来承载万物,造福万物。这种包容一切胸怀,构成了和合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大多文化都可以归入到和合文化之中。
“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延续不断的重要哲学概念、文化理念、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由“河图洛书”到“八卦五行”到“和合”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宝库的思想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当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人类遇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人类同样面临生态、社会、道德、精神、文明五大危机,在这些冲突与危机中,“和合文化”为人类指明了出路,即“人与天道之和”、“人与自然之和”、“人与他人之和”、“人身心内外之和”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之和。和合文化放之于全世界乃“和平与发展”,放之于本民族乃“和平崛起”,放之于白银市乃“和合安定”,放之于每个人乃“和合为贵”;具有其广泛适用性。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和”的思想在儒、道、释、易、医各家的诸多经典中随处可见。《道德经》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礼记·中庸》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等。都是以“和”为一贯的主流和最高的境界,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价值观。《易经》有“保合太和乃利贞”之说。所谓“保合”,指阴阳双方保持在一个统一体中,结合而不分离;所谓“太和”指至高、永恒的和谐,它是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我们的追求的目标。现实生活中“和而不同”的“和合”,则具有刚柔相济、公平中正、政通人和、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内涵,应该是有序的和谐社会的真实写照。东方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李大钊语)。几千年来,和合思想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成为社会目标和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白银市具有移民城市的特征,由于资源开发、矿业建设的需要,来自于祖国各地的人们,带来了各自富有特色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加上本地传统文化的影响,外地人的入乡随俗,本地人的外化,在共同的事业中相互影响和相互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银和合文化。自然会联想到中国历史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理解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所激荡出的凝聚力,理解中华民族默默耕耘、内敛隐忍的处世态度,这种“和合”文化与倡导个性的骑士文化、竞争文化之间的不同与互补。
白银的和合文化,主要包括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在白银的踪迹,绵延悠长的丝绸之路所经白银数百公里形成的“秦陇锁钥”、“水旱码头”的丝路文化,以雄浑的万里长城在白银境内绵延起伏成为历史上对敌斗争重要屏障所形成了一种长城文化,以黄河石林为代表的白银黄河沿岸带自然奇观,以红军会师纪念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古朴、壮观的长城古堡、索桥驿站、石窟岩画、佛寺道观的历史文化,令人神往。白银开拓者们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多元文化的撞击与交融成为白银发展进步的阶梯,产生出为共同事业追求的巨大力量。文化力就是靠这种精神来实现的并影响深远。白银特色文化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统一,是各民族融合、是地企和睦相处、是艰苦奋斗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体现。
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在这里孕育的中华民族最早的农耕文化和黄河儿女,形成了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黄河文化。黄河石林是“中国特有世界罕见的一处地质奇观”。黄河流经白银258KM,占黄河甘肃段的58%,既提供了舟楫灌溉、水力发电的便利,而且孕育了白银人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奋勇向前精神气概,造就了白银人的精神和品格,孕育了光辉灿烂的白银地方文化,带来了白银这片热土的繁荣,出现了令人可歌可泣的事迹。
白银的和合文化,既包含了地方文化的底蕴,也包括了外来文化的撞击,还有企业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石窟艺术、地方习俗的影响,等待,在共同的事业追求里和合文化不断地磨合、砥砺,形成了融合通达的白银精神,鼓励白银人不断求索,获得振兴发展的机会,追求幸福的生活。
(三)人本文化——顽强进取精神
【解析】以特定地域孕育的多元文化的融合所形成的人本文化——凝聚为以人为本、城乡互动的顽强进取精神,根源于《易经》的“三才之道人为最”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思想。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易经》强调的“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由此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易经》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辩证思维法则,是我国历史上根据实际情况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求得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的法则。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组织体制、经济运行体制、民主制度等制度建设就需要适时改进,尤其是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适时改进所体现的改革进取精神,必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契合,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引出富有规律性的东西。
“人本化”城市,最终还是要以文化概念来定义。贯彻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不仅是政治理念,而且是政治实践。马克思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也是改革、发展、创新的根本因素。白银以革命老区、三军会师等革命历史遗迹而形成的红色文化,以地方风俗习惯形成的人文文化,以崇文重教、尊重知识所形成的科教文化,会宁县被称誉为“西北高考状元县”等,构成了白银特色文化弥足珍贵的部分,凝聚为薪火相传、人本主导、文化兴市的精神,根源于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给白银精神增添了新的动力源,人本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激励着白银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是白银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
(四)特色文化——求是创新精神
【解析】以历史传承、城市转型、改革创新、招商引资所形成白银速度、白银现象和白银模式所形成的特色文化——凝聚为实事求是、特色发展的求是创新精神,根源于的中国传统文化“道”的思想。即《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和《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想。
这个思想来自于《道德经》开篇第一句,意思是说:道(或规律)不是永恒、永久的道(或规律),其中包含了“求变”的思想。《易经》也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中者谓之卦”,“形而下者谓之器”)“推而行之谓之通”的求是创新精神。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精神内涵,求变、求新、求特在白银发展中时时处处可见,值得弘扬之。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不仅相应,而且是有规律的。天有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如果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特色文化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精髓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特色文化是在坚持矛盾普遍性原则基础上重视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从白银的具体实际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形成特色文化。
 白银在经济转型中,把日本“九州模式”和美国“休斯敦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切入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两手抓”,是一种由地方政府主导推动的“白银模式”。白银市在转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地企之间不比大小,互相尊重;不搞分割,互相协作;不分彼此,互相支持”的“三不三互”原则,共同目标,政府推动,全市参与,鼓励创新。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涵。还有中国品牌特色城市、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国家“状元县”、西北教育名县、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羊羔肉之乡、甘肃蔬菜第一县、“白银现象”、“白银模式”、“白银速度”,等等。
 立足白银实际,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接续产业,产学研带动,产业链延伸,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带动提升原始创新,走白银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城市转型,工业强市,招商引资,科技带动,自主创新,成为新时期白银开发建设的新的文化环境,彰显着白银创新精神。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革改制,一手抓替代产业培育发展的工作思路,实现发展思路、产业发展、开发方式、生产力布局、资金投入和环境建设的六个转变和形成了八大产业,走符合白银实际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之路。白银市经济转型总体规划研究报告,提出了17年分阶段的奋斗目标:前七年着力培育自身发展能力,为全面转型奠定基础;后十年形成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在2020年基本实现白银城市经济转型。针对白银的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富有土特产的绿色农业,促进白银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科技驱动、项目带动的科学发展精神。政府主导、多元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
四、基本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思想路线;系统思维和科学抽象法;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较研究和动态分析;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实证研究方法;等等。
五、基本途径(OR可行性研究)
关于可行性研究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曾经提出了几个标准,即:技术上是可能的,经济上是合理的,法律上是允许的,操作上是可执行的,进度上是可实现的,政治上是为各方所接受的。
(一)从我们承担课题的有利条件来看
一是单位对于课题研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继取得白银市县域经济、工业经济两个课题的立项后,这次申报招标课题,我们的单位也是积极支持的,努力争取参与资格。如果我们取得课题研究资格,我们将会不遗余力、全力以赴、保质保量完成此项任务。
二是基本参与人的选择,我们选择了过去共同承担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合作者担纲,他们都是国内知名的专家和学者,还有我们学校的大量师资来配合完成,基本的人力资源条件是具备的。
三是本人亲身经历白银建设和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长达三十多年,既有矿山开发建设工作实践,又有深入三县两区和企事业单位宣讲调研的经历,多次参与或主持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市级课题研究,在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刊物的三十多种刊物发表过数十万字论文,这次专事此项课题研究,自己也同样充满信心,有如此好的课题研究环境(市上的重视和单位支持),何乐不为呢?
(二)从我们承担课题的不利因素来看
一是白银文化形态的多元性融合的特征,对白银特色文化和白银精神的研究提出了崭新课题。客观地说:目前的认识和探讨还处于初步阶段,深入的调研和挖掘也是不够的,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升。
二是现在我们仅此厘清的是一个看问题的块块,而围绕 “止于至善,达到四合”所展开的天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地合(察知、利用地利)、人合、己合,“天人合一”以及天地人道统一,目前尚未涉及,这些内容在白银特色文化和白银精神中也是客观存在的,仍然需要很好地整理、挖掘。
白银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形成的艰苦创业、和衷共济、顽强进取、求是创新的白银精神,深深扎根于矿业文化、和合文化、人本文化、特色文化之中,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方面,与白银的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相协调,演化为工业兴市、农业强县、科技推动、城乡互动、繁荣白银的基础载体和精神动力,这是值得肯定和弘扬的,我们为此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