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哈尔滨,城市改造不能以野蛮的方式

时间:2010-04-16 10:5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哈尔滨,是一座只有百余年历史的城市,但是它丰富的文化符号时时诠释着这座城市巨大的精神内核。在哈尔滨市百余年的历史中,有被殖民的血泪,也有被杂糅的中外文化,有英勇的民族抗争,也有北国寒地独特的人文精神,这一切体现在我们身边可触摸、可感受到的一系列文化标志物。而这些正是伴随哈尔滨人精神成长的营养要素,是一座城市穿越风尘的岁月留痕。难以想象,摧毁真实,建造仿赝文化,还能让未来的哈尔滨人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吗?

    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保护与更新规划的实施中,不仅是保存凝固的历史,更激涌出人们对历史的莫大尊重。珍贵的建筑与拼力挽留的有识之士的执着,都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而出现文物专家被打的行为是万万不能让人容忍的。金剑啸烈士的故居及一切应该受保护修缮的文物建筑,都受到国家文物法的保护,任何人都不该以身试法。

    在“人造文物”广受诟病的情况下,保护住我们已有的珍贵历史文化建筑,是一件功不可没的事。在文革中被拆毁的圣尼古拉教堂,令几代哈尔滨人扼腕叹息,无论怎样的重建和再现,都不足以驱除哈尔滨人心灵深处的无限遗憾。于是,总有有识之士投身于城市文化的保护中,总有文化遗产的保护者陷入某种不得已的冲突与抗争中,总有珍视城市文化的心灵在一隅伤心啜泣。而在哈尔滨,在我们的身边,恰好就有这样一群珍视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他们的行为应该得到支持和肯定。然而,在老建筑的痛吟中往往交织着身先士卒的斗士的嘶喊,这种蘸满苦楚的坚持与守望一次次被残酷的现实击倒,但从未被摧毁。

    三年前,就在中华巴洛克一期工程中,曾一智为保护文物被打伤;如今,二期工程现场再次重复昨日的一幕。作为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专家,总要流着泪为保护城市的文化记忆奔波,还要在忐忑中为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请命。此人此景,是老建筑的幸运,还是城市的无奈?

    回首中华巴洛克工程建设,我们欣慰地看到一些老建筑、老字号在规划中被保留了下来,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实际的拆迁中,许多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正在遭到破坏,墙上挂着保护建筑牌子的也不能幸免。现在,刻不容缓的是依法保护文物,依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把所有应该保留下来的认真核查,坚决制止任何破坏文物和历史建筑的行为。这样,这座城市的记忆才清晰可见;这样,城市的纵深感才触手可摸;这样,城市的文化才真实可信。(万冲)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