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孙建科:以城市文化促社会和谐

时间:2010-04-01 20:5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城市文化,和谐所系。法国著名学者潘什梅尔说: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个生活中心;也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一个灵魂。这种气氛、特征和灵魂,就是城市文化。21世纪是城市世纪。城市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弘扬城市文化,以共同的理想和观念,把不同阶层人群凝聚起来,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才能构建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合力。
特色文化:协和万邦之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下,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和稳定,都离不开国际市场资源的和谐支撑。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是协和万邦、知会天下的生命之魂。世界七奇之一的意大利比萨斜塔为世人瞩目,就在于以“斜”的特色动人心扉。这座建于1173年、高54.5米、中心垂线倾斜5.2米的8层圆石形大理石斜塔,历经千年沧桑,甚至在1995年10月意大利5级地震劫难中仍安然无恙,斜而不倾。与斜塔毗邻的比萨教堂和洗礼堂规模更大,装饰雕刻更豪华,但成千上万的世界游客却把亲睐目光投在“靓女”斜塔身上,给意大利城市发展带来商机无限,为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斜塔因“斜”而魅力无穷,教堂、洗礼堂却因“正”而无名。
特色文化重在三点。一是发展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城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与唐诗宋词、金石书画一样,是一部物化了的中华民族史,承载着华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灿烂辉煌。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是跨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根本途径。城市文化只有在异彩群纷的中西多元文化中,海纳百川,博采群芳,才能使民族特色更“特”。集民族文化精华的上海“豫园”,对罗马式、哥特式等欧洲古典风格建筑,从不对抗排斥,而是兼容并蓄。正是两者的鲜明对比和辉映,才使得上海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国际大都市。二是发展历史特色。“以史为鉴知兴衰”。对于世界游客来说,具有历史特色的城市文化,是他们不顾万里之遥而跋山涉水的重要原因。重庆的《红岩魂》剧火爆京都,仅在上海连续演出高达80场,场场爆满,感天泣地,吸引数万海外友人赶来观看,就在于“红岩魂”经久不褪的历史文化,引爆了人们对生命价值和信仰的感佩和怀想,也引爆了人们对全球化中如何获得“双赢”的哲学思考。从“红岩魂”联想到浏阳揭开共和国农村包围城市序幕的“秋收起义魂”、“浏阳河魂”、“谭嗣同魂”……一部浓缩的中国城市历史文化志,如承接开掘,不也是一张通向世界的城市名片么?三是发展风情特色。“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真”。当今社会中,风土人情越浓的东西,联动效应也越大。众多“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几十年念念不忘的往往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地方小吃和家乡情调。“故土难离、乡音不改”,实质上是风土人情对人的陶冶。因此要不断地挖掘和提炼这种“风情”,寻求走向世界的神奇力量。
善待古迹:天人合一之源。“天人合一”代表着城市文化的自然意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其最高境界。善待古迹,是实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古迹是承载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教科书,在“文化制胜”的全球趋势下,有利于后人从触目可及的事物中,了解民族的自强精神和先祖的智慧勤奋,从而引发对民族历史的追怀和对未来的进取;古迹是孕育“眼球经济”的不竭动力。建于十六世纪的巴黎凡尔赛皇宫,日均接待游客逾千人,按每张入场卷400元人民币算,年门票收入过亿元,还带动餐饮、服务、运输业迅猛崛起,其巨大的“引爆效应”是其他任何产业所无法比拟的。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旅游国,每年将有13亿人来华观光,古迹将使更多的城市从中获益;古迹是一座城市登上世界舞台的名片。当埃菲尔铁塔高耸眼前,人们即知这是世界花都巴黎。当风车闪亮荧屏,人们便知这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实践表明,城市和谐发展从古迹起航。
善待古迹,关键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2000年召开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达成共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在现代文明的庇护下永享千年。建设部指出,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的记忆,保护好这些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2000年4月,上海曾花450万美元将失散于海外的翁同龠禾六世私家藏书购回,近10年来投入200多亿元保护古迹名胜。广州果断拆除有危南越王宫署保护的周围建筑,撤销外商合资项目,保护了最能代表广州城市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在“减法”中获得城市和谐发展的“加法”效应。中国是世界城市文明的摇篮,古迹名胜遍布华夏。然而不少地区片面追求发展,使众多有着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古街、古祠等古迹在旧城改造中惨遭洗劫。令世人骄傲的中国长城,其山海关段近年竟被人抡起镐头扒掉35米,美其名曰 “修路发展经济”。这座保存了六百多年的古城,躲过了战火纷乱的年代和打砸抢抄的“文革”,却毁在了社会越来越文明进步的今天。其实,保护与发展看似矛盾,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它们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山海关1997年仅门票收入达4500万元,要顶一个富足县的全年财政收入。成千上万的游客不远千山万水去山海关,难道就是看道路修得多好?没有这古城墙,还有什么资格称为名城?历史是一个接续过程。今天对待历史文化的观念和方式,决定了我们走向未来的步伐。要坚决摒弃以牺牲历史文化去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观念,从保住民族生存根基的战略高度善待古迹。
科学规划:持续和谐之道。城市文化建设有两个特性:一是社会性,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规划,步调一致,若各吹各的号,城市文化建设就会无序混乱。二是不可逆性,一个文化景点,一座历史遗址,一旦毁掉就无法恢复,成为千古遗恨;一个公园、一条街道、一幢楼房,一旦建成就很难改变。这两个特性决定了科学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经之道。
科学规划城市文化重在“三性”。一是人本性。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规划科学与否的分水岭。要求城市文化的定位、文化产业的设置、文化发展的走向、城市空间的布局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符合人口变化及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倦、游之者忘归”的人居文化环境。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城市文化发展永不断章。二是权威性。规划是对城市文化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综合设计,一旦形成就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实行,决不能因领导的变更和喜恶而随意变动。巴黎市政府规划中果断把一些现代化建筑放在四周卫星城,使巴黎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奥基博物馆原是废弃火车站,各种拆除方案均被政府拒绝,才有今天这座举世无双的文化博物馆。当前一些地区的领导手一指,一幢楼房拔地而起;脚一跺,成片文化古迹被夷为平地。规划中的这种长官意志、部门行为和随意性都可能物化成为败笔给后人留下永久的遗憾。要杜绝“跺脚规划”、“拍胸脯规划”,由“规划规划,随意改划”向“规划规划,法律算话”转变。三是超前性。规划从编制到实施有一定的周期,因而规划要科学引导城市文化建设,就必须着眼于城市文化的远景发展。那种只顾眼前无视长远的短视规划,将会造成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必须切实纠正。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