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把握天时地利人和 推动哈尔滨大发展

时间:2009-12-17 16:15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哈尔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学者和新闻工作者,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在全球金融海啸肆虐的2009年,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进入了快发展、大发展的轨道。这种新的发展状态不仅仅是体现在和过去几年相若的13%左右的GDP增长率,而更主要是体现在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投资为代表的固定资产大幅度增长,以房地产投资增长和价量有序上涨的要素集聚加速和土地、房产增值为核心的城市内聚力增长,以群力新区等新城区全面启动为方向的城区大扩容进程,以机场旅客快速增长为指标的城市发展的全国定位和区域定位越来越清晰。
    2003年以来,随着国家启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在国民经济迅速走向重工业化的背景下,沈阳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就迅速进入了上述阶段,并带动辽中南城市取得了全面振兴。如果说沈阳在2003-2006年的振兴很大程度上是国际资本进入和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向东北辐射,把握东北振兴的商机,有一定程度地缘因素的话,那么再往北的长春在2006-2008年的振兴,在更大程度上就属于“事在人为”,取决于政府的招商和改革力度,为外地和本地的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地处更北部的哈尔滨在地缘上已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在政策环境、特别是投资环境上无法比沈阳和长春更优越,其振兴的速度自然就落到了东北四市的下游。
    2009年哈尔滨的突破有以下因素。第一,全国内陆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笔者到访过合肥、淮南、徐州等黄淮海地区,连云港所在苏北地区,郑州所在中原地区,重庆所在的成渝地区,南宁所在的北部湾地区,没有哪个地区不处在大发展状态。这是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能量从东北沿海向西部、北部和内陆辐射的梯度发展之使然。第二,哈尔滨内部的经济能量积累达到了厚积薄发的临界点。在过去的几年中,哈尔滨的市场力量一直在积累。2009年国家为了抗击全球金融海啸而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方案,为民间投资和消费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也为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开了政策绿灯,不再强调2004-2008年的宏观调控。因此,宽松的环境为市场力量的突围奠定了基础。第三,在过去两年中,市委、市政府克服了重重阻力,启动了跨江大桥等一系列长期想动又动不成、但是具有全局影响力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客观上也非常好地把握住了2008年11月后中央给地方政府基建投资开绿灯这个政策窗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而土地出让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和增值,城市投融资平台的成功搭建,无疑会给未来数年哈尔滨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带来可持续的财力支撑。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哈尔滨目前刚进入的这种发展阶段,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大约在10-12年前已经进入,南京、杭州、青岛等二线城市在八九年前已经进入,沈阳、合肥、郑州等城市在三五年前已经进入,在全国区域发展呈现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的今天,哈尔滨人没有理由自满,只能以更良好的环境,引来改革和发展力度更大的2010年,继续推动和提升上述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城市吸纳外地要素的集聚、城市新区的大扩容、以及哈尔滨在区域经济和全国经济的定位等方面的工作。
(朱文晖)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