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节庆会展 >

“第三届中国世界城市史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隆重召开

时间:2014-09-22 16:16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张蓓蓓

 

“第三届中国世界城市史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4年8月29日至3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英国莱斯特大学城市史中心和杭州师范大学主办,杭州师范大学城市学研究所和《世界历史》编辑部承办,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三届中国世界城市史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召开。来自国内外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近40篇,以“城市化语境下的城市与乡村”为主题,集中探讨了城市化和城市史理论、帝国城市与殖民城市、乡村市镇、郊区蔓延与扩张、城市贫困、住房与环境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饶望京致开幕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饶望京在开幕词中指出,21世纪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对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与社会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城镇化进程所伴随的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布局变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等难题具有普遍性,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城市病”,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张学东在致词中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的话,指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将会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益,城市化将是中国在新世纪里面临的第一大挑战。莱斯特大学城市史中心研究员、《城市史》编辑托比•林肯博士指出中国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也有很长的历史,在19世纪20年代中国的城市社会学开始兴起,随之,对城市化这一问题曾经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托比博士高度肯定了中国同莱斯特大学在城市史研究领域的合作,并对今后的进一步合作交流表达了深切的期望。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江山舞致词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江山舞指出城市化既是当今的热点,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杭州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西湖边的景中村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先后成功地实现了原有人文景观和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瑞贝卡•马德琴博士发言
 

  城市史的研究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瑞贝卡•马德琴博士指出“在最近这些年,历史学家通过超越单个城市历史的考察以及把他们的研究对象置于更加广泛的比较或跨国界框架之中,不断地寻求改进对于城市中心开发、转型和社会文化意义的理解。”她通过对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国城市的比较研究,特别从几个以文化遗产为导向的欧洲城市再开发的探讨,审视比较的和跨国界的方法怎样提升我们对于曾经想象的、建构的和组织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理解。她认为欧洲很多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建设的目标相一致,文化遗产保护对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例如,英国曼彻斯特的柴菲尔德和法国的贝鲁,虽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做法不同,原因在于英国和法国社会结构的差异,但都取得了很大的作用。
 

 

莱斯特大学城市史中心研究员、《城市史》编辑托比博士发言
 

  莱斯特大学城市史中心研究员、《城市史》编辑托比博士对20世纪无锡的城市化及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城市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扩展到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自然环境的改变是无锡这样一些城市的典型特征。他通过具体地考察位于长江下游三角洲的太湖和无锡之间的关系,指出太湖在无锡的城市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太湖促使无锡发展成为一个旅游的和休闲的胜地。事实上,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市镇的发展和演变同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王瑞庆博士以杭州村级留用地为例,探讨了依附于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向区域合作经济的转型。她认为随着对传统村落的不断改造,传统村落不断地走向终结,原村民由村落成员转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员。这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一条平稳的路径,我国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进行规范和引导。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邵莹主要关注“江南巨镇”――浙江湖州南浔镇,通过微观的视角管窥近代湖丝外贸的兴衰历程,并以此考察近代湖丝外贸对南浔镇发展的影响。不过,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南京大学沈汉教授发言
 

  南京大学沈汉教授主要探讨了工业革命和英国城市问题的关系。他认为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后期出现了严重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遭到摧毁,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失业人口众多,城市卫生和健康问题严重,这些英国工业革命后期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历史的社会问题仍然是值得关注的。而在当代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安全、生活和身心健康问题,依然表现得很突出,仍然是社会政策需要关注的对象。
 

 

浙江师范大学孙群郎教授发言
 

  城市空间的扩张和郊区蔓延一直是城市史研究的一个热点。浙江师范大学孙群郎教授认为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的低密度蔓延导致了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后果,从70年代开始,美国人的增长伦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兴起了一场增长管理和精明增长运动。他以美国马里兰州的精明增长政策为例,探讨这一政策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并对这一政策进行了评价,认为虽然马里兰州乃至美国的精明增长运动的效果并非十分理想,但是,它毕竟在逐步矫正过去那种放任自流的蔓延式开发。马里兰州乃至美国的精明增长运动还是大有前景的。

  华东师范大学朱明副教授对20世纪初巴黎城郊区域的发展进行了探析。他认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巴黎郊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巴黎发展模式对法国和欧洲其他城市乃至于殖民城市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推动着现代主义规划的形成和发展。这时期巴黎城市的发展受到工业化和外来移民增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郊景观的变化和社会住宅的建造。但是,巴黎郊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与巴黎市区的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巴黎郊区问题的出现,至今仍未有效解决。巴黎郊区发展和区域规划的模式,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杭州师范大学张卫良教授发言
 

  杭州师范大学张卫良教授对伦敦东区进行了一种新的解读,认为伦敦东区是伦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伦敦东区被卫生官、新闻记者、作家、社会观察家、道德改革家以及教会布道家赋予贫穷、拥挤、肮脏、疾病、堕落、犯罪和道德沦丧的黑暗形象,无异于一个“另类世界”。事实上,伦敦东区自18世纪中期开始经历一次重要的社会转型。航海产业和制造业的兴衰极大地影响了这个区域的社会生活,而土地属性、行政管理方式、城市基础设施、移民飞地和特殊服务行业等因素加剧了既有社会问题。伦敦东区存在的问题在其他地方也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在与伦敦西区的比较中才显得特别严重。19世纪晚期的伦敦东区本质上是一个尚未完成城市化转型的郊区。

  河南师范大学石光宇副教授则以纽约为个案,对全球城市成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有多种因素导致全球城市产生,并初步探析了纽约全球城市产生的四个原因,即跨国公司、生产者服务业、信息化和移民。这四个原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纽约全球城市的经济发展。杭州师范大学马丁教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外行政区划进行了比较,认为我国应参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行政区划改革发展方面的经验,来不断优化中国行政区划的结构和功能。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的王莉萍认为当今中国正处于结构变迁和社会转型期,做好城乡结合部治理是当前城市公共事务治理变革的重要议题。她围绕城乡结合部的治理特点、影响城乡结合部治理盲区的因素以及如何改善城乡结合部的治理盲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台湾学者许文英教授发言
 

  在近代城市的发展类型中,殖民城市曾占有突出地位,对其后的发展或多或少有原殖民建构的印记。

  中国台湾学者许文英教授以高雄市为例,通过回顾高雄市殖民发展的历史,即从日本殖民时期迄今战后国家发展主义时期的新殖民治理权力关系分析途径,探讨长期作为台湾工业心脏的高雄市,在面对2010年完成县市合并而包含城乡一体的新高雄城市发展时的制约与展望,以反思台湾其他城市未来发展之际应有之思维,以期为中国城镇化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澳门大学吴玉娴博士发言
 

  澳门大学吴玉娴博士从医疗卫生的角度探讨了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对澳门推行的殖民统治。她认为澳葡政府从1847年开始对澳门强行推行殖民统治,西式的医疗卫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从医生在殖民社会扮演的角色、军队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建设以及殖民政府如何预防流行病几个方面,探索医疗卫生事业是如何与殖民统治隐蔽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澳葡政府推进殖民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大城市的特定社会群体总是先于其他群体呈现新的社会行为,并发挥重要的作用。上海社会社科院徐涛博士关注近代上海万国商团的华员群体,分四个层面探讨了华员团体华商体操会的创设、签约万国商团、在万国商团中争取平等地位、翻译队的成立和解散,认为上海万国商团以及下属之华员群体对上海的安全和秩序具有莫大的历史意义,对其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代上海得以脱颖而出、一枝独秀的更为深层的原因,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杭州师范大学胡悦晗博士则从服饰打扮、服饰品味与身体观三个层面考察民国时期上海知识群体的身体经验与现代性特点,认为现代中国城市知识群体在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两者间的不协调与不同步,是知识分子个体无法回避的内在张力,从中可以理解半殖民地中国现代性呈现出的多歧性与复杂性。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张丽研究员发言
 

  近年来城市环境渐成城市史讨论的热点问题,本届论坛有关大城市河流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张丽研究员主要探讨河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考察塞纳河对于巴黎城市功能的转变作用,她认为在19世纪之前的塞纳河是巴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主要表现在塞纳河是巴黎的饮用水,有一系列的与河流相关的职业,有大量的工业和服务行业,塞纳河沿岸有大量的商铺,也是巴黎市中心和巴黎大学所在地。但到19世纪中期以后,塞纳河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仅仅成为了单一的交通要道。促进河流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工业革命的冲击使塞纳河的转变势在必行。另外,政府对城市和河流的规划和改造、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也是促进这一转变的重要原因。
 

 

天津社会科学院任云兰教授发言
 

  天津社会科学院任云兰教授则对流经天津市区的最重要的河流——海河的裁弯取直进行了研究,探讨海河在裁弯取直后对近代天津城市环境的重塑,其中主要表现在海河附近地区景观发生的变化;河岸边植被的种植,环境的美化;原有的洼淀湿地经填垫后变成了各国建筑区;促进了天津对外贸易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郭巧华副教授以纽约弗莱士河为例,讲述了美国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弗莱士垃圾填埋厂在2001年蜕变成了集生活和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公园。她通过分析弗莱士的生态历史以及影响弗莱士生态发展的各种因素,由此得出城市对垃圾填埋厂、城市废弃地及棕色地带进行改造的经验和启示。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的陶俊探讨建国以后杭州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的重大工程,认为杭州在城市环境建设上注重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初步走出了一条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道路。

  在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住房问题常常和慈善事业发生纠葛。杭州师范大学周真真博士探讨了慈善视野下的英国模范住宅公司,认为住宅公司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在缓解住房危机、改善工人的居住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作为一种慈善性质的合股公司,模范住宅公司在其主导者、管理方法、与政府关系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其发展体现了英国慈善事业的新变化。江西师范大学吕晓燕博士则探讨18世纪伦敦慈善事业的历史嬗变,她认为在英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慈善的角色和功能也相应变化。从18世纪早期到中后期,慈善活动目标经历了从侧重人口增殖到强调道德教化的转变,而这种重心的转移同国内外形势、经济理论和主流价值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其中城市精英投身慈善,就出于缓解贫困问题、为国效力和解决时弊,并且努力塑造理想的国家与城市。城市住房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杭州师范大学周东华教授着重探讨民国时期杭州的贫民住房制度及实践状况,他认为中国社会拥有悠久的社会救济和慈善的传统;就杭州而言,南宋以后,历代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对城市贫民的救济,如养济院/育婴堂等制度建构与实践。民国时期,杭州侧重于救贫,从而设立贫民救济机构,修建贫民住房,并逐渐形成一套相应的制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赵晓旭对当下我国保障性住房进行了研究,以杭州市公租房、廉租房并轨运行为样本,研究公租房、廉租房分轨运行时适用对象衔接错位、交互性较差从而诱发两房并轨的机制,重点针对公租房、廉租房并轨运行模式的立法政策、财政政策两大实施路径进行研究,从而对杭州市保障性住房运行模式作出风险分析和趋势预测。

    本届论坛的学术讨论具有鲜明的特征,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徐再荣研究员所总结的,会议打破了学科界限,创新性地实现了世界史和中国史学者的对话,共同探讨中外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会议不仅具有全球性视野,还营造了中外学者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杭州市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和浙江省城市治理中心的参与,从而使本届论坛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与会代表合影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张蓓蓓供稿)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中国规划网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