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节庆会展 >

广州市召开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会议

时间:2012-07-05 08:22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廖靖文 任朝亮 何雪华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能不能进一步把世界城市定位为发展目标?作为GDP超万亿的城市,应该如何在社会结构和经济转型上继续发力?7月3日,中共广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务虚会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国平、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卫平分别从世界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全国城镇体系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进行了四场专题讲座,使与会人员突破理论的天花板,谋划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好办法。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俞孔坚

 

  “小脚城市主义”束缚自然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
  “今天早上我在酒店周围散步,这里的绿化很好,种满了名木,但没有一株可以结果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俞孔坚觉得,草木原本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长,但城市非要移除那些自然生长的草木,种上奇木异草,这些草木甚至失去了繁衍的能力。花了钱,但扭曲了自然本性,这就是很多地方面临的城市病。
  俞孔坚把那种束缚自然本性的城市发展理念定义为“小脚城市主义”。中国历史里,男士通过科举进入城市,女士进入城市必须裹脚。小脚,是与大脚的自然健康相悖的。“城里人觉得要和乡下人不一样,要与众不同,但这其实导致了病态,将自然赋予的健康和寻常,变为病态的异常。城市和景观就在这样的文化下延伸,用小脚的方法、审美观、价值观来塑造的城市,即是小脚城市主义。”
  在俞孔坚看来,21世纪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向小脚城市主义提出了挑战,而中国就在这场挑战的前沿。正处于重建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面对着因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生存危机、全球化和社会文化转型中的民族身份危机,和与之伴随的草根信仰危机。
  美国曾做过统计,城市白领平均一辈子有10年生活在汽车里。生活在汽车里幸福吗?俞孔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他看来,走路就能上班,晚饭后能在林荫小路上散散步,这才能给人带来幸福感。
  俞孔坚曾经参与天河智慧城的规划。据他介绍,天河智慧城并没有沿用传统的规划建设模式,而是从一开始就遵循自然的规律。暴雨之后可能发生水浸的地方,就把那里规划成景观湖泊;观察到有鸟兽出没的地方,就把那里建设成城市公园;汽车必须给行人让路,要让老太太能步行去买菜。做到了遵循自然,城市的发展才是以人为本的。
  “我的家里种满了植物,夏天可以降温,算了算一年可以省2000度空调的电。”俞孔坚告诉大家,每年我国空调的用电量要10个三峡大坝才能满足,如果居民家家户户都能让自然做功辅助或替代空调,那产生的收益是巨大的。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李国平

 

  提升在全球 城市网络中的地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副院长李国平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城市定位不能只停留在国内层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国平认为,广州目前是“准世界城市”,从近十年来,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广州要胸怀建设世界城市的志向,透过“广交会”这个世界性的名片,以世界城市为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早日跻身世界城市的行列。
  李国平从静态、动态、区域层面介绍了世界城市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介绍世界城市网络、分析中国城市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模式。
  他指出,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建设世界城市应努力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提高金融保险等生产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等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价值链增值环节的升级化:凸显总部、研发职能,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经济职能的外向化:加大开放程度,进一步吸引跨国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对全球经济资源的配置能力。
  在空间发展模式方面,应努力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即以有形和虚拟的网络为支撑,建立多中心、多节点的城市区域,具备网络型空间组织特征,超越空间临近建立功能联系,形成一个功能整合的城市网络,各个中心之间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彼此既竞争又合作,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且平等地分享和参与地方网络,同时与全球城市网络相连接。同时要充分构建区域城市网络,加强在产业分工、交通网络构建、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并加强合作网络的营建、网络化管治的实现,推进与世界城市网络的全面连接。
  为了解决俗称“大城市病”即单中心集聚所导致的弊端,李国平认为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要推进多中心空间发展,加强外围新城建设,拓展中心区发展空间,促进中心城、新城多点协同发展。
  具体到中国的城市,李国平说,以香港、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正不断上升,尤其是北京、上海正快速融入网络中,并逐步成为重要节点。广州此前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还比较低,但从2004年后地位开始显著上升,到了2010年,广州已经进入了候补城市的行列,目前是“准世界城市”水平。“广州国际商贸城市的地位基本建立起来了,文化名城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总部经济还得好好发展”。他认为,广州“走出去”至关重要,要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李小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
  城镇化动力应当以人为本
  在昨日所作的“基于国家空间特征的中国城镇化发展研究”主题报告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提出,未来推进城镇化新动力应当是以人为本,即是人的精神文化和自身发展需求,在这一前提下,他提出了适应人的发展需求的城镇化空间政策。
  李晓江认为,可以从人口增长与流动、经济产业发展、交通设施建设、城镇化空间发展态势等方面,对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作出判断。不论对于内陆还是陆海地区来说,工业化都是推动当地城镇化的主要力量,而且在经济产业发展直接作用的这一进程中,“在成本和环境倒逼机制下,沿海地区制造业正集中式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跨国企业总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集聚越来越明显。”李晓江指出,高端第三产业等也是城镇化格局形成的产业新因素。
  “珠三角发展不错,但全省的很多发展指标却比全国平均数还低。”李晓江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迫切需要设置珠三角辐射带动试验区,促进省内地区、两广间的协调统筹,广州将是不可替代的领头羊。
  “我在上海成长,在北京工作,不过最喜欢的城市还是广州,因为它确实非常独特!”李晓江说,广州有不可动摇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他指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围绕着5个主题词进行:担当核心区增长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力的建设、作为区域均衡战略的支点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文化繁荣建设,而要进行的关系调整则包括了产业调整、区域关系调整、城乡关系调整等方面。
  “目前广州与全国一样,面临着交通运输成本占生产总值近20%的严重状况,而日本、美国的占比仅为一半。”李晓江建议,以外贸见长已久的广州,在扩大内需市场的“扇面”时,不仅要加强与内陆跨省区和省内跨区产业对接合作和梯度转移,还可设置产业对接合作试验区,构建有效率的、低成本的物流体系,这将是更有效的发展法宝。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黄卫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卫平
  成本递减的产业才有出路
  “以零利润为手段,追求市场份额最大化的发展方式,必然面临不可持续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卫平说,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成本递减型产业才是转型升级的方向。广州在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中,积极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也就是边际成本递减型的产业。
  黄卫平通过回顾我国产业发展的历程,阐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指出必须坚持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尤其要加快创新与研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说,过去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因市场无序,可以浑水摸鱼,出现超额利润的情况,但在逐步建立起来的有序市场中,不可能再通过浑水摸鱼的手段,只有创新才能产生超额利润。
  “实现转型升级后,必须注意竞争平台与方式的转变。”黄卫平提醒说,广州正在走转型升级的路子,必然会出现竞争对手从过去的低端变成高端的情况,在与发达国家对手竞争中,可能面临用法律、绿色壁垒等手段造成的阻力,政府必须做好对企业的指导。尤其应该重视发现自身的比较劣势,在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之间,后者才是“拉后腿”的关键因素,一定要找准自己的短板。
  黄卫平说,世界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1000多座,中国占了三成左右;全球百万人口城市400多座,中国有近150座;截至2006年,中国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约占全国667个城市总数的27%。他心目中的国际化大都市应该具有七个特征:区域中心、服务之城、移民之城、创业与宜居之城、传媒之城、会展之城、文明之城。应该具有超强的人才、资本、服务等能量聚集,以及超强的辐射影响力。广州可以借鉴东京、纽约、伦敦这三座世界城市,来找准自己的定位。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