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现场实录 【于今】:非常荣幸受邀参加这次两岸论坛,因为,和平、统一、发展是两岸同胞永远的共同希望。从北京到台北1700多公里,今天能相聚在一起,畅所欲言,对城市的发展谈自己的想法、构思,这在五、六十年前,我们的父辈是可望不可及的。这些都是先辈们60年来不懈努力的成果,是胡锦涛主席和连战主席自2005年北京“胡连会”以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不懈努力的成果。在此,请允许我借此次会议机会,向为两岸和平发展做出贡献的领导者,以及热爱和平的、期盼统一的各位在座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一个月之前,我与曾会长见面,他跟我说希望我能一个月以后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是一个闭门会,说连胜文先生要来。我欣然受邀,其中有两个缘由,第一我是台胞家属,我的舅公1949年以前一直在国民中央政府工作,抗战胜利后,被任命东北特派组长赴哈尔滨主持接收东北五省市敌伪军备,他叫徐光前,1949年去台湾,在陈诚先生安排下,相继发起组成了台湾省及台北市会计师公会、台湾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台湾会计师公会联合会,任第一届理事长。徐光前先生还是是台湾会计师法、公司法的起草人。 虽然,我们家族里的有许多人在文革中因此受到牵连,乃至迫害。但是,历史终归是历史,每一个国人心底深处长存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并不是狭隘的,它包容而开放的。正视历史,是对于历史的自豪和热爱。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曾说: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今天套用这句话:以往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中国的历史。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用任何的标准去评判历史的好坏,都不准确,也不可能准确,而当下的问题在于理性推动中国进步。今日中国之发展,两岸之发展,离不开经典的支持与批判。批判是"扬弃",是为了发展,而不是纯粹的否定和消灭。作为一个晚辈,我为徐光前先生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感到骄傲、自豪。 第二个原由,我一直从事科学发展观基础研究工作,从十五到十一五,从五个统筹到科学发展观,通过这十年的研究,大多数人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其实它也是一个国家哲学,更是一门大学问。我认为,科学发展观不但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以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不但适用于第三世界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不但适用于大陆,也可适用于台湾。我希望借此机会,能把科学发展的理念带到台湾。 刚才只是借一个话题。今天这个主题很明确,我觉得受之有愧,为什么受之有愧?我从来没想到以我这本书为主题,我也有些惶恐,因为我不是专业研究人士,半道带队,做学术研究也就十几年。我看在座的简历,会场上几乎都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老前辈,所以我刚才上台前我自己还紧张了一下。既然让我来介绍这本书,我今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介绍这本书,叫《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新里程》,另外我谈谈对中国城市更新这几年的一些看法和几点建议。 对于这本书,我想简单的介绍几点,就不全面来说了,时间也有限,抛砖引玉,更想听听各位前辈和台胞专家的建议和观点。这本书从2003年开始,结合我在国外学习、国内调研的经历,以及我在科学发展观的研究里一些理论性的总结,经过近十年的积累,在2009年完稿。后来也请众多专家、学者谈了一些看法,修改建议。2010年底送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新里程》这本书首先对城市更新的概念、主要内容、发展阶段,以及中西方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这是本书的基础,同时,也是最为体现学术的一部分。西方诸国,近百年来城市更新的思想与实践,头绪万千、变化繁复,光出台的相关法规与报告,可形容为汗牛充栋,个中头绪非常难以厘清。但经过本书的细细梳理与归纳,城市更新在西方国家的起源、发展、转型、成熟过程,得以全景展现,尤其是对其中每个阶段的背景进行系统描述,使理论体系的建立,更为厚实。在这一部分中,尤其“中外城市更新差异分析”一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异,导致中国城市更新,决不能走简单的“拿来主义”道路,而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践不断验证,从而建构中国的城市更新理论体系,这也为后一部分,也是该书主体部分的城市更新理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本书根据国内城市的实际情况,系统地研究了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其中涉及旧城保护、土地置换、生态环境、西部生态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社会网络、公众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等多个方面。城市学是一门涵盖广泛、联系万千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因而城市更新实际上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且各方面互有联系、互相影响,这在这一部分的阐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一部分提及的几个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旧城保护,关系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承;土地与房地产正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同时也是矛盾相对集中的难点;生态环境、社会参与是和谐、可持续发展对今天城市提出的迫切要求;创意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如是种种,直接关系城市更新的成效好坏,更直接关系城市的发展前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这些关系尤其需谨慎对待、周密研究,形成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与实施手段。 再次,在本书第四章,专门论述了城市更新的运作模式与支持系统。近年来,西方对于城市更新研究的重点,也转移到更新目标实现的可协商、可操作、可预期、可实现上来。在国内面临更为复杂情况的背景下,注重城市更新的运作与实施,支持成为相当重要的一环,因此,本书专辟一章进行论述。如何注重经济与政策的实施保障?强调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协调,以土地利用为重要手段,采用弹性多元的更新方式,促进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并建立综合支持系统等等,是本书对此给出的回答。 最后,本书对国外以及国内的一些成功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国外选取了英法日等发达城市的成功案例,并系统地加以总结,提炼出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几点启示。国内则以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例,针对其面临的各自不同的问题与机遇,系统呈现其城市更新的背景、采取措施、实施过程与所取得成效及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为我国各城市的城市更新过程提供了参考。 本书突出三点: 一是对于西方“城市更新”理论体系的梳理与构建。正如刚才所述,西方国家在其城市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也采取了一些相关的措施,城市更新是因应不同历史时期、城市问题而作的相应的解答的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因此,城市更新的理论体系本身十分庞杂,并且处于时刻发展的过程中。本书涉及欧洲、美国以及东亚的一些率先城市化并面临城市问题的国家地区,并将其置入相应的历史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经济背景中,思考城市更新理论自萌发至今的发展过程,考察其城市更新实践的得失,从而架构起相对整体全面西方“城市更新”理论体系,有助于读者整体掌握。 二是这本书在系统厘清“城市更新”的相关理论源流、体系建构的同时,始终不忘并时刻突出此研究的最终指向——中国城市的现存问题与发展方向。这是本书的一个突出优点,也是对于城市管理者最具参考价值的一点。比如,其中“城市更新与西部生态基础设施”一节,紧扣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颇显新意的同时,立论明确,论证清楚,“发他人之未发”,的确为广大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颖且有益的建议。 三是案例选取恰当,对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具有启示借鉴作用。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例子自不待言,对中国城市几个案例的选择也颇有启发意义。北京旧城、上海新天地、广州“城中村”、深圳“华强北”等案例,面临不同的背景与矛盾,城市更新的道路选择与实施方案也不尽相同。这些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能给与读者更多启发。 当然,因为时间与篇幅的原因,也因为“城市更新”在中国,正处于不断的实践验证与理论丰富过程当中,本书也留下了很多未尽议题留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大的方面,如城市更新的公共政策体系如何架构,如何在政策层面加以落实,构建我国城市更新理论体系?以及如何尊重城市更新的地区差异性?中西部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如何进行城市更新等。小的方面,比如可以延续书中的研究思路,继续对“后奥运”阶段的北京、“后世博”阶段的上海、“后亚运”阶段的广州展开研究,探讨这三个城市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些大事件对城市的积极影响,并进行相应的以功能调适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等。 这是这本书的主要看法,包括我整理了一些专家的读后感和书评。 第二部分我想围绕着今天这次会议的主题-向善的城市。 善,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的产物,无论你是什么人,基因里都有善的因素。比如孩子们是否有善,要看他们是否有爱心,如何奉献爱心,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教育,教育好,就会自觉自悟,教育不好,就会自大堕落。所以说,孩子们的善一定是从心里长出来的才是真的,被爱心是伪善,伪善培养出来的孩子,“万种民性,一种劣根”。大部分人认为善是从宗教而来,其实,善并非宗教产物,而是宗教数千年来围绕着这个主题构造,让人产生宗教生产善。我认同宗教是把善当成了一门学问,是一种教育。宗教最可怕的是被伪善绑架,这样的信众多了,就会导致文化、道德以及哲学的沦丧与毁灭。 善在一个国家政治、一个政党理念、一个政府治理中也有体现。比如善政、善治,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 我个人认为,执政党也有善。国民党的善体现于“三民主义”。国民党是百年老党,2000年3月,在台湾执政长达50年的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仅只得到了23.1%的选票,黯然下野。国民党失去政权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丢掉了“三民主义”宗旨,剥夺了人民福祉,失去了民心,这些都是伪善所造成的后果。 我们共产党把善当成一门学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到底做的好不好?到底服务的怎么样?我们通过这几年,尤其最近城市更新的改造、旧城改造,反映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遗留问题。一些问题解决了,老百姓赞成了满意了高兴了,这是真善;还有一些问题广为诟病激化呈社会矛盾,比如贪污腐败、强拆占地、与民争利、滥用公权、等等,这就是伪善,这样的伪善是双重之恶,伪善的更多更深一些,会加快整个社会,乃至家庭、政党、民族、国家的沉沦和毁灭。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突出的矛盾和伪善问题,如不克服,就会导致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导致人和环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协调,就会造成严重后果。从实际情况看,某些后果已经出现了。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要是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而要是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我们汲取了世界各国及政党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人民服务的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使得长期以来一边倒式的开发,开始向重视民生及民权的方向转变。 现在来看,一些伪善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城市管理和发展中尤为突出和严重。 那么,围绕着今天会议这个主题,在未来城市更新中,我想着重几个方面的工作提一提。 城市更新最早在国外形成,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著名规划师陈占祥先生基于西方城市更新的历史和经验,把城市更新主要定义为城市“新陈代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新途径涉及多方面,既有推倒重来的重建,也有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旧建筑的修复等。当中国城市经历了的飞速发展后,我国各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越演越烈,很多城市问题开始显现,譬如历史街区的特色与地方文化在城市改造中的快速消失,现在,这种问题遍布几乎所有大中城市。 1990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先生从城市的“保护与发展”角度,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的概念。进入21世纪年以来,学者们开始注重城市建设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对“城市更新”新的理解,譬如:中国科学院的张平宇教授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角度出发,提出“城市再生”的概念,他认为“城市再生”是伴随城市化的升级,针对现代城市问题,制定相应的城市政策,并加以系统地实施和管理的一个过程。北京建筑专家吴晨先生的“城市复兴”强调整体观以及改善结果的持续性。台湾地区也有城市更新,只是叫都市更新,但是都市更新的方法由于所有制制度的差异,更新的办法不一样,采取更多的是市地重划的方式。 我在《城市更新》一书中则强调衰落地区的整体改造与提高,包括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持续改善。我认为,中国的“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为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环境的延续与更新。 现实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城市更新的第二个方面:一是大建形象工程。据建设部披露,中国600多个城市、2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1/5 的城镇建设存在“形象工程”。二是扭曲社会关系和利益结构,催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城市更新的博弈中,存在着政府、房地产商和居民三方对弈者。现实中,受损失最大的往往是被迫搬迁的居民。把危困的企业改制、衰落的城乡进行拆迁、改造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本是件大快民心之事,是善举。然,在一些地方,城市更新客观上成了“驱贫引富”运动。某些地方政府却使之变成了“全面”干预下的“狭隘”、“朴素”的形体主义和功能主义,城市更新意味着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巨大变动和重新构建,在更新过程中,如果手段和方法不当,就会激化社会矛盾,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尤其是被迫强制性搬迁的情况下,很容易撕裂和损坏这种稳固基础和文化,丧失了的政府公信力,导致已长期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各种成本所致成果的完全灭失。 三是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特色消失。在大拆大建下,大量的古建筑、古街区荡然无存。我国文物界估计,改革开放20 多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 年。比如北京、天津,近20年在城市更新中吃了大亏。刚刚我听赵会长说他刚出了一本书,就是北京的四合院,说明北京的状况北京领导也非常重视。 四是相关法制建设不完善,各项法规、政策极不完备,导致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规划设计滞后,理论研究更滞后。 六是城市更新工作容易走极端,在城市更新改造起点上存在着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起点、高标准的冒进做法;另一种是谨小慎微、拘泥于现状、毫无远见的保守做法。 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建与开发,反映的是一种大工业时代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支持着这样一种观点:经济增长是要靠高积累、高消费来刺激的。它的倡导者认为,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惟一目标。这是一个已经被西方城市发展验证过的可怕的观点,它的无端膨胀,会极大限度地耗费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导致环境恶化,促使社会道德标准产生混乱。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我们进行城市更新的要旨变得很清晰:城市更新是从综合工程、科学规划的角度研究如何改造旧市区,但是也要与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相区别。城市更新要以推陈出新之法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综合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改造要从整体性和全局性出发,如果只是注重形式的物质环境,陶醉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最终得不偿失。 我认为,在未来的城市更新中,我们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站在城市系统、城市生长发展的角度,关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实现城市各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更新中,更需要战略性地解决保护和发展的冲突问题。 2、对城市环境、城市历史、空间特征等宏观因素进行研究,确立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经济产业结构、文化延续性、自然景观等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复合分步实现的城市更新目标体系,指导城市有序更新。 3、在探寻可持续性的城市硬性物质更新方式的同时,强调政策等软性更新方式。 4、老城在多层次区域中的地位,决定了城市更新需要审视更新的机遇和挑战,界定更新的目标和内容,实现在区域层面的城市更新效益上的最优化和时序上的同步化。 5、在城市更新中要保护产业发展空间,特别是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智库产业、总部基地等业态对传统工业区的置换和升级,提升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城市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房地产开发的全盘接收。 6、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完善社会参与、协调更新机制。 整体而言,城市更新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与城市的大规模发展而发生,是解决一些城市问题、保留城市文化特色、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一条路径。引用《城市更新》书中一句话:“生活于都市的人,对于自己所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通勤、通学、购物、游乐及其他的生活,有各种不同的希望与不满,对于自己所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街路、公园、绿地,不良住宅区的清除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实行,尤其对于土地利用的形态或地域地区制的改善,大规模都市计划事业的实施,以便形成舒适的生活,美丽的市容等,都有很大的希望,包括有关这些都市改善,就是城市更新。”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在真实意义上,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我有一个基本观点套用了这句话,人民都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之所以成为人民,是因为它能穿越时空,普照过去、今天和未来。今天的城市建设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请敬畏历史。善待我们的城市。善待我们的人民! 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