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小短文《多少人没能熬过那三厘米》,讲的是:有一种竹子,在前四年的时间里,仅仅长了三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竟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了六、七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把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无独有偶,在非洲的草原上长得最高的茅草叫尖毛草,有“草原之王”的美称,其生长过程极其特别:最初半年,它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半年后雨水一到,三五天就长到了一、两米高。原来,前六个月里,它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长根部,雨季前虽露一寸,但扎根地下超过28米。当储蓄了足够的养料和能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几天时间里,一下子便长成了“草原之王”。 植物是如此,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做人做事,求知探索,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人生需要储备积累。确实,有多少人没有熬过那三厘米而半途而废啊! 诸葛亮在写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更是对儿子的教诲和无限的期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得失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耐得住寂寞、静心诚意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苏轼在《稼说》中强调:“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意思是:读书要广博而善于取其精华,要有丰富的积累而谨慎地运用知识。这一主张在今天也是一种极好的治学理念。纵观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位学有所成者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 太史公司马迁为著《史记》,游遍五湖四海,名山大川,把山河壮志积淀于心,在燕赵豪俊间交游。这位在天地苍茫中“苟活”的强人,用山川日月的积累燃起自己的凌云壮志,用这包罗万象的襟怀包容一切,所以才能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学读书时,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同时也是数学界的一大悬案-----哥德巴赫猜想。老师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冠上的宝石。“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引导他开始了摘取皇冠宝石的艰辛探索历程:在不足六平方米的斗室里,不分严寒酷暑,他废寝忘食、潜心钻研,仅是计算用的草稿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为了便于阅读,他还自学了多门外语,经过十余年的推算,在1965年6月,终于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示成一个素数及一个不到两个素数的积之和》,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了世界数学界,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称之为“陈氏定理”。 这些杰出的作品、伟大的成就,彪炳史册,光耀后世。荀子告诫我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经过了丰富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在为人之初,学问之始都要耐得住孤寂,坐得住板凳,在宁静中完成自己人生的积淀。宁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我们能够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才会变得异常丰富。正如《菜根谭》中所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海尔集团前总裁张瑞敏认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只有在完成小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致力于更伟大的事业之中。“十年寒窗衣带宽,会当击水三千里”,作为学生,让我们扬起理想之帆,带着那份宁静、超脱,静心耕耘,默默完成自我积淀,为将来更高的学业做铺垫,真正做到:以宁静而致远,因厚积而薄发!作品推荐人:明振光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