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两位世界级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年份,一场接一场的戏剧狂欢也正在成为当季深圳舞台最热词:主打“当代”的首届当代戏剧双年展的大幕刚刚落下,风格“多元”的第三届城市戏剧节的脚步已经“无缝对接”,注重“经典”的首届名家名团(深圳)话剧展演季的精彩更持续半年之久…… 史无前例的三大戏剧节庆,从名家经典、先锋实验演到深圳原创,近100场中外戏剧精品为深圳人拓展了“戏剧”的无限可能性。 戏剧能给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城市带来什么?深圳戏剧舞台的火爆是“虚热泡沫”还是“水到渠成”?先锋戏剧真的让人“看不懂”吗?它们与本土戏剧生态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在许多戏剧工作者看来,戏剧是人们为理想主义留的一扇窗,也是城市的一道“人文之门”。
关于“当下”:“看不懂不重要,但你一定要去看” “这个剧孩子看不懂,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所以究竟什么是当代戏剧?” 这是立陶宛现代舞剧《幻想的玻璃珠》结束后,一位观众对当代戏剧双年展艺术总监、著名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的提问。剧中,看似杂乱无章的钢管和鱼线在音响的交错延迟下形成一种平衡,女人将自己埋在装满小珠的盒子中,穿越一道轮回之门,像蛇一样不停蜕变。 孟京辉是这样回答的:“看不懂不重要,但你一定给自己个机会,要去看!地球很大,地球那边的人都在玩更嗨的事儿,如果我们还在体会文艺复兴时的美感,也太遗憾了。” 在他看来,戏剧“是人们为理想主义留的一扇窗”。在这个全国首个以戏剧为主题的双年展中,“当下”的语境让许多观众大开眼界,增添了多元观演体验。美术馆、音乐厅、户外草坪……一个个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特定场域,重新定义了观演关系。戏剧与舞蹈、摄影、音乐、行为艺术等跨界融合碰撞出的火花,更极大地延展了艺术表现力。 比如幻想即兴肢体戏剧作品《1/125》,演出于关山月美术馆的“中国当代影像联展”展厅——这里布满了当代戏剧的125部影像作品,表演也成为了其中之一。整个表演空间被观众包围,你可以随意变换观看角度,视觉感官冲击力被放大。导演兼演员刘畅解释:即兴戏剧既无剧本也无道具,演员们突发的灵感,即兴地合作创造出戏剧,一切都靠想象力。 而浸没式戏剧《我的五十尺豪华生活》,演员表演区域与观众观看区域不做明确划分。整场演出,观众在演员的引领下游走于2D布景劈成的小隔间中,近身感受香港草根阶层的逼仄生活,凌乱的生活秩序,简陋而又直白。 “真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脱离了剧场的限制,戏剧原来可以这样演!”有观众在朋友圈感叹,如果不是这些戏,他不会知道当代戏剧已经在剧场之外探讨“本我”。 “关于当代,多元化的解读无比重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途径,每个人就都能解释出属于自己的当代。”在《幻想的玻璃珠》导演Aria看来,事实上戏剧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 关于市场:深圳正在形成戏剧“漩涡” “有多票卖不?”在北京人艺经典话剧《李白》在深首演当晚,观众进场前被黄牛党不停地询问,保利剧院入口处长长的队伍一直排到后海站的地铁口。在售票处,排队买票的观众被告知:当晚的演出票早已全部售罄。不少观众只得失望而归。 《李白》之火爆并非偶然。赖声川的经典喜剧《一夫二主》、“永远的爱情圣经”《恋爱的犀牛》、吴兴国的实验京剧《等待戈多》、白先勇经典昆曲《潘金莲》、林兆华的明星话剧《银锭桥》、田沁鑫的《四世同堂》、王晓鹰首部莎翁话剧《理查三世》……尤其是名家、名团、经典作品,在深圳总能引起知音无数、一票难求。 实际上,这几年来,话剧已经成为仅次于演唱会之外深圳市民消费频率最高的演出种类。在许多戏剧工作者看来,这不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假象——因为他们欣喜地发现,在演后谈环节,深圳观众的关注点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以往,多数观众的提问多是“这个故事是讲什么的?”“女主角为什么不爱他了?”而现在,一些深层次的探讨经常发生,许多深圳人从剧中观照自己的现实。 “现如今我们改不了的通病,就是达则颐指气使,穷则满嘴骂娘……诗人的那点情怀,也就是永王眼里五百金的润笔分量——这是话剧《李白》的当代性所在。”对于25年常演不衰的《李白》,一位深圳资深观众这样写道。 “现在,深圳观众考虑更多的是戏剧作品与当下社会的关联,原本单向的‘演出者-观众’的交流,已经变成了‘演出者-观众-社会’的立体交叉。”在孟京辉看来,深圳正在形成一个戏剧“漩涡”,戏剧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关系正在建立。 关于原创:本土力量正在“原力觉醒” 就在几天前,本土暗黑系喜剧《老友祭》的二轮演出在福田文化馆·石厦戏剧馆落下帷幕。连续五晚,这群90后深二代把法国喜剧《艺术》进行了深圳式表达,三个男人“开撕”引发笑声不断,以幽默的外衣极具哲理地探讨了都市男性关系,口碑颇佳。 对于深圳的戏剧生态,许多人长久以来有一个忧虑:这里并无专业的话剧院团,本土力量的突围似乎是天方夜谭。然而,在今年这股话剧风潮中,本土力量、尤其是新生代戏剧人的“原力觉醒”,让大家眼前一亮。 由深圳戏剧家制作体带来的《第一朗读者·爱》,以诗歌为精神引领,综合运用了装置、肢体、声音、行为等艺术元素,为观众勾勒出一幅爱悲喜舍的宏旨;由胖鸟剧团创排的《排队》改编自美国同名荒诞派独幕剧,本土化的台词与剧情尽显深圳戏剧人的情怀;《白石洲》将现实主义与荒诞元素结合;深圳首部粤语喜剧《马桶大爆炸》汇集了深港戏剧人探讨粤语戏剧创作的可能性……一个接一个的戏剧节庆就像一颗颗火种,点燃了深圳戏剧人的激情,一批本土探索之作得以浮出水面。 《老友祭》制作人李梓诚的想法,颇能代表新生代本土戏剧人。他说,排演《老友祭》是出于一种“深二代情结”:“毕业后我就希望回来组建专业团队,在深圳的话剧舞台呈现有趣、有思考的作品,给深圳观众展示年轻一代学院派戏剧人对舞台艺术的理解。”从本土改编到本土原创,也许他们需要的就是戏剧节这样宽广的平台。 “一批戏剧人的到来,让我们再也不觉得孤单了。”深圳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说,戏剧节庆把国际最好的戏剧、中国最好的戏剧艺术家和深圳艺术家融合到一起,会让深圳的戏剧力量产生非常好的“造血”功能。
“深圳有很多戏剧工作者,他们也许是市区公务员,也许是艺术院校老师,这并不重要。我们不需要重‘院团’、重‘出身’,我们要重项目、重演出,只要戏剧项目一直在推进,深圳的戏剧生态会非常美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戈大立则为深圳戏剧发展开出了“强心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