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实行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区同创”,是全国唯一把全市城市和农村放在一起创建的城市。路更畅,河更清,城更靓,“通济和谐”的老佛山焕发新生机。去年佛山在全省首创“环保警察”,使得当年PM2.5下降幅度居全省第一。 深圳谋求民生幸福的不遗余力,让市民归属感越来越强。去年,深圳市、区财政对九类重点民生领域投入达1448亿元,增长30.9%。作为“中国最互联网城市”,深圳有着800多万网民,深圳的政务微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增进官民沟通,获得网友“点赞”,在互联网撑起公开、平等、清朗的天空。 珠三角文明城市群的建设,促进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创文的真谛,不是为了要一块牌子,而是把创文和民生改善相结合,让市民群众得实惠。 物质丰裕勿丢“灵魂”城市发展“有情有义” 仅有物质财富,还不是人民生活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城市发展,不能丢了人文精神的“灵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城市“有情有义”、“有滋有味”,这样的温馨图卷正在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徐徐展开。 包容关爱,凸显珠三角城市文明的特质。珠三角吸引了几千万外来人口,他们为广东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奉献着汗水,也是发展成果的共享者。作为伟人故里,“博爱”中山提出,“人不分东南西北,职业不分工农商学兵,凡是在中山工作生活的都是中山人”,首创外来工积分入户制度,推广到全省。在惠州,也流传着一句市民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新客家,老客家,来到惠州是一家;外地人,本地人,来到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在东莞,越来越多的新莞人融入城市:义务教育资源超八成供给外来人员子弟,医保参保的市外户籍人士约436万,占比超过70%。 崇德向善,让文明城市更富有人情味。城市环境提升了,有了“面子”,还要有“里子”。珠海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高大上”的主题落细落小落实,以“德行珠海”公民行动计划为抓手,开设了“明德讲堂”、“文明讲堂”、“志愿学堂”等系列化专题讲堂,春雨润物,打造道德之城。在佛山,原本只是祈福的“行通济”老民俗,近几年渐渐演化成慈善的平台,“行完通济,捐善款做公益”,成为更多佛山人的选择。 创文不只是抓市容市貌,更重要的是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让文明、健康、绿色理念真正融入生活,塑造乐观向上的城市精神。江门近几年开展的“健步行动”受到市民的热捧。当地动员热心企业捐款把一块江边荒地改造成为绿草如茵的万步健走广场,向市民派发2万多个计步器。每年一届的江门健步马拉松比赛,都吸引上万人参加。多走路、少开车、少应酬,这种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江门人的新时尚。 赢得竞争主动权和优势软实力促可持续发展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中国城市之间最大规模的全方位竞赛,也是中国城市提升软实力、赢得国际城市竞争主动权和优势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要继续走在前列、为中国发展探路,珠三角要想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题中之义。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不仅是评选表彰的一套标准,实际上也建立了一套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引导思路。按照2014年中央文明办颁布的新修订的《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不仅包括了对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测评,还重点突出了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注。尤其强调通过随机访问群众、综合群众满意度,加大群众评价权重,把评价权交由群众,使评选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顾作义表示,这些测评指标,正引导着珠三角乃至广东的城市提升环境宜居程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城市的内涵建设,减少发展的代价,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城市病”,建立美好城市,促进科学发展、健康可持续发展。
世界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个崛起于南海之滨、绽放“文明之花”、充满创造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令人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