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曾经参加了东方艺术中心的免费艺术讲座。
作为沪上高雅艺术演出的重要地标,位于浦东的东方艺术中心在业内声名显赫,其运营方式曾吸引国内各大剧院前来“取经”。今年5月下旬在北京公布的全国演出排行榜中,东艺名列中国剧场综合体活力排行榜第二名,仅次于国家大剧院。与本地的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文化广场等事业单位不同,东方艺术中心属于企业性质,并没有来自政府的支持。有业内人士评论说,如果说国家大剧院是政府巨额补贴条件下成功运作的案例,那东艺就是市场化运营的典范。 7月1日,是东方艺术中心成立9周年的日子。自2005年7月1日正式运营以来,9年里,东艺业绩一路攀升,中国及世界9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表演团体和艺术家在此累计举办各类演出4500余场,观众逾460万人次。即便在过去一年全国演出市场演出收入同比下降9%的“寒流”之中,东艺却逆势而上,比上一年增长了18%。即将“收官”的今年上半年演出场次和收入数量又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5.62%和5.34%。维持运营佳绩的关键,在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看来,得益于东艺在国内剧场中率先建立的“CRM会员系统”,该系统实施以个人会员为中心的会员制营销。 从勃拉姆斯卡到巴赫卡 作为全国新建剧院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剧院,开业之初的东艺为了克服地理位置的局限,推出了全国剧院第一个会员制营销模式。2009年起,东艺开始试水会员制营销,一方面以循循善诱的“阶梯”进阶方式吸引会员,一方面以高品质的服务增强会员黏性。目前东艺会员已超过两万名,其中20岁以下约占11%,21岁至55岁约占62%,56岁以上约占27%。会员购票金额在最初几年成倍增长,会员基数不断扩大后,增长幅度依然十分可观,2012年会员购票金额比2011年增加57%,2013年比2012年增长39%。 东艺的入会手续比较简便,花三五十元买一张票填一张表就可以入会了。相比之下,其他剧院的门槛更高,比如国家大剧院需要一次性购原价1200元或缴纳120元会费方可获得最初级的会员资格。 成为会员之后,东艺的“奖励”机制也显得十分活泼。与通常的“普通会员”、“VIP会员”分类相比,从勃拉姆斯卡、莫扎特卡至巴赫卡的升级机制对于主打古典音乐的东艺来说既有趣又贴切。 形式上的包装之外,实质的优质会员服务一直是林宏鸣津津乐道的。他曾多次对早报记者举到同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位家住浦东机场附近的观众买了一张30元的东方市民音乐会门票,要求马上送达,最后东艺为其支付了70元的加急快递费,使这位观众非常感动。 林宏鸣认为,吸引观众首先要善待观众,除了现场观看演出之外,东艺官网上的会员沙龙、三大系列讲座、会员专赏的《东方艺术》双月刊、制作精美的会员手册、演出时专设的会员服务处,以及每个月第一个周六下午举行的有主题又丰富多彩的会员活动日等,都是围绕为会员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而设计安排的,长年坚持,全部免费。巴赫卡会员还可以享受免费停车服务和生日贺礼。2013年,在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举办之际,东艺和市妇联等单位共同主办了上海家庭音乐会大赛,请市民和会员登上了国内外无数名家名团曾经献演的东艺舞台。 乐迷选歌,名团演奏 除了提供常规的购票优惠和艺术性的增值服务,东方艺术中心的会员制营销在与会员的互动上也显得更为积极。 在广受好评的柏林爱乐首次上海音乐会举行之后,2006年3月,东艺策划组织了大规模的“我心目中的世界十大交响乐团”评选活动。在全世界一流乐团中精选了22支顶级乐团作为候选,通过报纸、网络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票选。评选结果出来后,东艺宣布了用五六年时间把十大乐团全部请来举行音乐会的庞大计划。 除了乐团阵容,演出曲目也是剧院积极介入的方面。东艺利用广泛的会员基础,在网上开展了“我最想听到的中国曲目”活动,会员参与十分活跃,集中推荐了20余首中国曲目。众多的国际名团在返场时选择演绎中国乐曲,一方面让观众听到熟悉的音乐大饱耳福,另一方面也向西方推介了中国的文化。 今年,东艺将会员活动从线上的“虚拟”互动延续到线下,5月29日,指挥大师贝洛拉维克执棒捷克爱乐乐团在东艺举行音乐会,东艺提前通过会员线索征集到八年前出席贝洛拉维克指挥东方市民音乐会的老观众,并在演出前组织观众与指挥大师会面。参加的4位会员对能和指挥大师一起喝咖啡交流感到十分温暖,他们彼此分享了8年来的经历变化,席间所提的问题也相当专业。 为了鼓励更多市民走进剧场欣赏演出,东艺在刚刚开业不到一年时,就为不太了解音乐的观众专门策划了普及型、互动式、公益性音乐会。在广泛听取会员的意见和建议后,为市民音乐会特别策划了著名音乐家系列,按每个月推荐一位的频率,用3年时间对古典音乐史上36位重要音乐家作了系统介绍,帮助观众了解了古典音乐的发展历史。该系列活动受到了热烈欢迎。如今东方市民音乐会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普及性音乐会,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公共文化建设示范项目”。 2011年9月,林肯中心总裁雷诺·利维访问东方艺术中心时问了林宏鸣一个问题:“你在东艺工作这么多年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林宏鸣回答说:“东艺的演出收入在全国剧场中名列前茅,我并不以此为荣;东艺也是国内外名家名团献演最多的剧场之一,我也并不以此为荣;我由衷感到高兴的是,看着观众快速地成长,这种成长主要反映在文明程度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上。只有越来越多的市民素质日益提高,才是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的根本保证。这也是文化‘化’人的终极目标。” “我们的工作不是为了培养乐迷、戏迷,而是重在文化化人、艺术养心。”林宏鸣强调说,“文明是有文化的体现。人有文化,这个城市才有文化。”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