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生活 >

文化让城市更具品位让生命更具诗意

时间:2013-06-18 15:56来源:皖江晚报 作者:黄莹通 周鹏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她始终如同一位精神导师,引领着中华民族在荆棘中一路前行,自强不息。

    城市是国家的细胞,城市文化中饱含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并在自身的基础上表现出了其独特的思维和品位,彰显出了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

    江东诗城马鞍山,一代豪杰项羽在此自刎,留下了千古悲壮,可歌可泣;一代诗仙李白在此长眠,传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镌骨铭心。在这片充满了江南水乡之灵气、聚山纳川之豪气的土地上,文化之花更是开得争奇斗艳,遍地芬芳。在继“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之后,这匹奋进之马依然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着,2011年5月,由文化部、财政部确定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批名单上,马鞍山榜上有名,又一项“国字号”的创建工作拉开了序幕。两年多来,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该市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全面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得到提升。文化,让这座城市重新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

    A.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

    按照“全域马鞍山”的理念,本着“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文化服务原则,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及安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让城乡人民共同享受文化给生活带来的快乐,是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宗旨所在。两年多以来,覆盖市、区县、社区(乡镇)、街道(村)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已经全面建成。

    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等为龙头的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建成,实现了全覆盖。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7座,社区分馆10个,社会图书馆(室)319个,图书馆的级别、图书总量、人均占有量、年增新书量和人均到馆量等各项指标均达到验收标准,并与南京金陵图书馆实现了数字资源共享。全市共有博物馆11座、文化馆7个、数字影院9家,马鞍山大剧院软硬件均达到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水平。全市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在全面免费开放基础上,着力拓展服务项目,延伸服务范围,不断提高免费开放水平,在全省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全市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建成,设备配置、活动开展、综合管理等全面超过《乡镇文化站建设标准》要求。乡镇文化站均按要求配备了3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

    农家书屋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市所属472个行政村全面建有农家书屋,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家书屋村级全覆盖。农家书屋藏书量均超过2000册。

    全市90%以上的乡镇文化站(社区)已经建起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成了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并配备了标准的电子阅览室。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达标。2012年初,全市20户以下自然村的广播电视工程开始启动,截至2012年9月底,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自然村建设任务全部完成。

    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面建成。《马鞍山市自助图书馆及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计划的制定,24小时自助图书借还运行模式得以推广。市图书馆还分别选择了9个中心社区、街道配备24小时自助图书借还设备,全省规模最大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得以建成。

    文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全面整合共享工程各级支中心、基层文化服务点、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群众文化活动的资源,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建立,并于2012年在全市公共电子阅览室试运行。

    以马鞍山市文化馆网站为基础的数字文化馆建设,实现了市县区共建共享的群众文化活动24小时不间断服务,全省领先、全国一流。

    B.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如火如荼

    文化展现了城市之魂,而文化品牌的建设则是这灵魂的核心。近年来,马鞍山大力推进品牌文化建设,不仅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极大地提升了马鞍山的城市形象和影响力。

    作为诗仙李白的终老之地,马鞍山与李白、与诗歌也结下了千年情缘。自2005年起,每年金秋时节,一场与李白、与诗歌相关的盛会都会如期举行,“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这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早已成为群众心目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如今,诗歌节已经连续举办24届,其活动规模之大、影响力之强,成为马鞍山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之一。

    除诗歌节外,诸如“江南之花”、“马鞍山音乐节”、“周末大舞台”等品牌文化活动也早已深入人心、声名远扬,如多棱镜一般,折射出了马鞍山的文化软实力。

   “江南之花”群众文化节已连续举办27届,活动展现的“千人同唱一支歌,万人同和一首曲”的群众文化盛况在省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文化部授予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群星(服务)奖。马鞍山音乐节已成功举办5届,成为马鞍山高雅艺术的代表性品牌。周末大舞台已连续举办3届,含山县文化旅游节暨褒禅山励志登山节已举办4届,和县蔬菜节已举办6届,无不深受群众的欢迎。

    C.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在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的引领下,马鞍山群众文化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在街头广场还是在田间地头,无论男女老幼,只要你怀有激情,只要你愿意参与,每个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群众文化大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那份光彩。

    如今,马鞍山老百姓中,文化活动已呈现出了常态化发展的趋势。如值得一提的广场文化活动就是很好的代表。走在马鞍山街头,大大小小的公园、广场和绿地随处可见,它们为市民的文化娱乐休闲活动提供了场所。近年来,全市相继建成了幸福广场、花雨广场、节庆广场等近30个群众文化广场,幸福广场更是被文化部授予“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全市共有300余个群众文化队伍长期开展文化活动,相继发展了民俗表演、龙舟表演、戏剧、书画和健身等20多个农村文艺体育团体,农民文艺体育骨干达1000多人。市文化委还常年开展百场文艺下基层、百名艺术家四进(社区、企业、学校、农村)等文化活动,满足了基层群众多方位的文化需求。

    对于民间文艺团体,政府还通过积极扶持的办法,使得全市的民间文化活动日益形成规模,文艺团体竞相发展,涌现了一批如映山红艺术团、杜鹃花艺术团、四季剧院和香树情缘大舞台等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文艺团体。

    为了能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公共文化的权利,体现出创建的根本宗旨,马鞍山市文化部门还开展了“群众文化预约配送服务活动”,目的就是变文化服务的“供应式”为“需求式”,大大提高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坚持注重项目化推动,注重品牌化塑造,注重市场化运作,注重载体化促进,注重制度化保障,马鞍山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道路上,始终以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构建了市、区县、社区(乡镇)、街道(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市民在文化的沃土中乐享文化,让城市充满了品位,让生命溢满了诗意。

    本报记者黄莹通讯员张周鹏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