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生活 >

“美丽中国”的城市文化“微传播”策略

时间:2013-05-22 09:29来源:人民网 作者:孙志伟 郑琨

摘 要:在“微时代”,城市文化传播应依据微传播的种种特征,依托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介,探索符合“美丽中国”发展方向的微传播策略。

关键词:微传播;城市文化;整合传播;微博

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这一关键词走入全民视野,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大众瞩目的美好愿景。作为国家规划的基础单元,或大或小的城市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前沿阵地。新时期的城市文化建设应立足本地特色,重视保护天人和谐的自然生态,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传播策略。

一、城市文化和“微传播”的概念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城市的发展状况显示出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城市文化既是一个城市自然环境特色、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生活状况的综合表述,又是一个城市的主导意识形态、市民文明素质、审美价值趋向以及对未来发展憧憬的集中体现[1]。鉴于城市文化概念的复杂性,学术探讨往往会把它具化到一些研究对象上。例如,有实体的城市建筑、园林、教堂或者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道德、习俗等等。城市形象的塑造应体现城市鲜明的文化特征、代表城市的文化性格,重视公众意愿。

借鉴百度百科上关于微传播的定义,本文中的微传播特指狭义的微传播,即微博传播。微博,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传播是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传播碎片化信息,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2]。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0次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已达2.74亿,庞大用户群使得微博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虽然微博只聚集人们的只言片语,但在过去的一年中,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的传播都与微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7.23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全民打拐”、“虐童风波”……微博在我国信息传播中的位置不仅仅代表了时代的脉搏,更被誉为社会的心脏,微传播的悄然兴起革新了传播手段,改变了媒介环境,也正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

从微博用户占网民用户的数量上来看,微博的用户增长已经进入到平稳期,但微博用户量在手机端的增长幅度仍然明显。作为微传播的主要平台,手机网络的发展对微传播的未来有着重要影响。2012年上半年,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这为微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得利用微博进行城市文化传播成为大势所趋。

二、城市文化微传播的内容及策略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生态文明角度出发,打造“美丽中国”的“魅力城市”,可以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人性之美三个层面入手,探讨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文化微传播策略。

(一)因地制宜的自然之美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展现城市文化中的“自然之美”,借助“自然之美”展现城市之美,让“自然之美”本身成为对城市发展有突出价值的文化符号。

展现“自然之美”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发展城市的“生态旅游”。现在,我国主要城市的旅游局都开办了自己的官方微博。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我国省级旅游局的粉丝数量前三位为浙江、山东和四川。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旅游局的新浪微博已拥有粉丝867905人,山东为642395人,四川为553977人。在微博首页标识的简短介绍中,各地方都利用有限的空间亮出自己的个性化招牌:诗画浙江、好客山东、好玩四川……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旅游局的标识为手机二维码,充分利用手机微博提高传播效率,体现出鲜明的微时代特征。

城市文化因历史而醇厚,因地域而绚烂。在利用微博对城市的自然生态进行宣传时,要讲究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城市文化传播策略,中小城市的城市文化传播更是如此。不能一提北方就是冰雪游,一提南方就是风景游。在同质化竞争中,中小城市缺乏与大城市比拼的能力,应细致考量,精准定位城市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

例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在文化构成方面,黑土文化、关东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冰雪文化、绿色食品文化、鹤文化等等都是其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多元的文化构成中最具有独特性、最能代表城市文化特色的莫过于“丹顶鹤”。因此,齐齐哈尔的城市文化传播基本都以“鹤”为主题展开,城市定位于“鹤城”,旅游以观鹤节为中心,冬天的冰雪游也逐渐聚焦于“雪地观鹤”这一项目上。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和对自然的尊重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驻足。

(二)贴近人心的社会之美

“美丽中国”——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在表达方式上体现出 “贴近人心”的社会之美。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画龙点睛之笔,是“社会之美”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张城市的名片,城市精神的形成和传递应注重“本地化”的传播策略,一方面要靠为政者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另一方面更要靠每一位市民的积极参与、日常践行。只有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智慧、激情、理想充分的融入到城市之中,具有个性化魅力的城市精神才能形成。

在以往的城市文化传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忽略“本地”的“跟风”误区:一些城市大张旗鼓地对外宣传,组织旅游节、饮食文化节等,而本地老百姓却不大了解这些活动的意义,甚至不知道这些活动的存在;上文中提到的各个地方旅游微博的阵营中,一些城市虽然开办了自己的官方旅游微博,但却忽略更新,甚至长达几个月也没有新的信息发布,缺乏对“粉丝群”的维护……城市精神的确立不是选秀,也不能做秀。城市发展是关系到市民本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市民是城市文化传播最基本动力,城市文化传播应首先得到本地居民的认可。在重视个体力量的微传播时代,城市文化传播更应强调本地化的理念,提高市民参与热情。

本地化策略的实现可以通过城市微博的具体设置,也可以通过开辟专门化的微博功能区。例如,杭州在腾讯的城市微博——“微杭州”,首页设置了“政府机构”、“公务人员”、“媒体记者”、“文化教育”、“高校领导”等栏目,通过入驻单位和个人博主名称不难看出,“微杭州”展示城市形象的同时达成了更为实际的“服务市民”的效果。

再如:微博中的“同城”理念是“本地化”的践行者,国内主要的微博网站都设置有类似的版块,例如新浪的“微博同城会”,腾讯的“同城关注”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凝聚社会力量“帮贫扶弱”,同时给予网民个体成为“舆论领袖”的机会。借助微博这一新兴的传播渠道,城市精神所展现出的社会之美更加具备了“贴近人心”的魅力。

(三)尊重个体的人性之美

“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更美在人文。城市文化的传播应注意尊重个性,展现人性之美。以往的城市形象塑造主要是政府行为,地方政府是城市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在微时代,传播者和受众都具有微身份的特点。在城市文化微传播中,传播者的主力军是普通的市民个体。因此,微时代的城市文化传播应集思广益,尊重个体力量,给予个体充分的表达机会,给予普通市民参与城市文化传播的动力。

“遇见体”是城市文化微传播草根化创意的代表,“如果在南京遇见你,一定带你去夫子庙划游船看夜市;如果在南京遇见你,一定带你去中山陵坐台阶看日落……”一小段看似简单的散文借助微博的传播在网上一日爆红,自此“如果在XX遇见你,一定带你去……”被定义为网络新语体:遇见体。“如果在上海遇见你……”、“如果在大连遇见你……”、“如果在武汉遇见你……”每个城市的网友都用“遇见体”来极力描绘和推荐自己的城市。从这些推荐中人们可以了解这个城市当中最具代表性、市民性、历史性的标志,了解这个地方独特的历史、著名的美食和最传奇的故事……因为传播者“平民化”的微身份,这些推荐也被网友称为“草根旅游指南”,它在激起市民共鸣的同时也勾起了旅游者的向往。

三、城市文化微传播的方向

“美丽中国”愿景的达成,需要“魅力城市”的携手努力。每一座城市的文化都是多元的,无论利用多少种传播渠道和新媒介,品牌工程不可能打造出一个全能的城市。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城市文化微传播应注重围绕城市精神的主题进行,凸显城市文化最鲜明的一面。来自于各种渠道的“碎片式”表达都应致力于给受众留下清晰一致的印象,把城市风格符号化。

例如杭州市,不知从何时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已广为人知,西湖美景早已成为杭州在人们心目中的美丽标记。近些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精神定位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而在微渠道的宣传上,都统一呈现出“国际化”符号。例如杭州城市微博“微杭州”的简介中提到“每年吸引两千多万中外游客”、“元朝时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亦体现出“国际化”主题。

“美丽中国”为城市文化传播提供了内容和方向上的侧重点,微博则为城市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对新时期的城市文化传播而言,微传播是机遇也是挑战,城市文化传播要既能“见微知著”,把握机遇;又要能“防微杜渐”,处理好微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这样才能让“美丽中国”的愿景落到实处,惠及万民。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1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大众传播背景下的微博文化研究”(11B007);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支持计划项目:“大学文化与传媒发展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研究”(2010W-M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孙志伟,男,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新闻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理论研究;郑琨,女,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新闻系教师,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发展路径辨析[J].文艺研究,2007(3).

[2]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3] Cnnic.第30次互联网统计报告[R].http://www.cnnic.net.cn/.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