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的一些古街旁,常可见混凝土结构的新建筑。
游客参观容安堂古建筑。
尚阳古村落一景。
“古村落就像一部厚重的书”。然而,在人们还没来得及翻阅它、品味它时,这本厚重的古书可能就被城市化的浪潮淹没了。如何拯救正在消逝中的古村落,并让她焕发生命力?今年义乌“两会”期间,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 城市化浪潮逐渐淹没了古村落 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小溪边浣衣的村妇,层层叠叠依山而建的木屋,纵横交错的屋脊、马头、檐角,瓦垅间袅袅升起的炊烟,远处连绵的山峦……这便是距赤岸约3公里的雅端村留给人们的印象,如同一幅清新婉约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朴实恬静。遗憾的是,对于这个基本上仍保持着清早中期布局风格的村落,由于缺乏对古村落的保护规划,由于近些年村民新造的一些高层楼房穿插其间,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村落古朴和谐的风貌。 我市目前还有赤岸镇尚阳、朱店、慈溪,江东街道大元、平畴,佛堂镇倍磊、田心,廿三里街道大岭等众多像雅端村类似的古村落存在。但随着逐步富裕起来的民众对改善居住环境愿望的日益强烈,“老屋盖新房”给这些古村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一幢幢混凝土结构的多层建筑不断从古村落里升起,加上一些古建筑因年久失修导致破损坍塌,使一个个古村落变得不伦不类,失去了原有古朴韵味和历史风貌。 “江东街道大元村不但有上规模的古民居,而且自然环境优美。其中还有抗倭名将吴百朋的尚书府遗迹,一代才女倪仁吉的故居等。随着旧村改造步伐的加快,这些古建筑将面临着怎样的命运不得而知?离大元村二公里外的平畴村也有很多古建筑,而且雕刻工艺精美绝伦。这些古村落都值得保护,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面对着古村落保护现状,市政协委员吴广巨在“两会”期间特提出《关注义乌东大门的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提案。 拯救古村落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行动 城市的发展与古村落的保护是一对难以解开的矛盾,但受伤的似乎总是古建筑。如何保护、开发与传承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成了“两会”热议话题。 市人大代表王登在建议中提出,保护抢救古建筑和古村落,不仅是保护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更是为了传承文明,延续历史文化。但在我市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中,许多村落推行拆旧建新的模式,将古建筑、古村落全部拆光推平,使大量古建筑遭受毁灭性的破坏。这也是近百年来对古建筑、古村落毁坏最严重的时期。 古村落中的建筑绝大部分都不是文物保护点,属于群众的私有财产。农民的生活要改善,就要改善居住条件,对此,文保部门除了呼吁之外,也没有更多的办法。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古村落保护相应的法律法规。虽然各地对古村落保护越来越重视,投入的经费也在逐年增加,但依旧是杯水车薪。 “加强对古建筑、古村落的保护,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机制,把抢修保护资金纳入一般性投入预算,确保修缮资金每年有所增长。要制定和完善保护政策及措施,在文保用地、安置补偿和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更要避免千篇一律的拆旧建新模式。对古建筑留存较多、历史环境和水系等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可以采取保古村、建新村的模式,也可以通过空心村改造、村庄整治等方式来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王登说。 古村落保护需要大量投入,而短期内不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使得很多社会资金对于古村落保护也望而却步。对此,市政协委员毛世清在提案中指出,要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可以先在赤岸镇朱店村试点,因为这里的古建筑不但存量大,基础好,还可以与赤岸镇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强镇的开发相得益彰。 巧打旅游牌 让古村落“活”起来 有人说,对古村落实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保护,难在资金短缺,难在有效利用。对此,只有突破了产权瓶颈才能最终有效将古村落保护下来。部分人大代表认为,其中以旅游为动力,对古村落进行有序、适度的开发,当是让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的有效举措。由此既守住了古村落的“筋骨肉”,又传承了文化的“精气神”,更成为山区群众共同致富的“聚宝盆”。 “倍磊的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有倍磊老街,有‘十七祠堂十八厅’,其中还有九思堂、仪性堂等多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古民居保留量在浙中地区居上。倍磊村去年还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市人大代表陈献省认为,倍磊周边有葛仙山道教文化园、仙山禅寺,有开心谷游乐园、半月湾水轮泵站、蜀水塘水库等,完全可以将古村落与这些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只要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力度,引进旅游公司或民间资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可以加快推进倍磊的生态旅游开发进程。 古村落是否可以走旅游开发保护的路径?我市旅游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认为,只要有特色,具有真正的旅游价值,将古村落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是可以的,也是有生命力的。当前国内在这方面开发成功的案例很多,如周庄、婺源、乌镇的古村旅游开发,不仅保护了古村落文化,也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市人大代表何晓明认为:“义亭镇何店村有市级文物保护建筑18处。而与何店村相邻的缸窑村,也有着丰富的古建筑,这两个村与佛堂古镇都不远。可以将佛堂古镇的开发与两个村的古村落保护结合起来,作为旅游项目共同开发,由此串成一条丰富的古建筑旅游线路。” 短评 古村落保护刻不容缓 古村落是城市的历史记忆,是本土文化的根与魂,是老祖宗留给后人丰富而又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文化资源。面临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不可避免地使古建筑和依附其间的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如果我们还任凭古村落“自然消亡”,那么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人文古迹,还将丢失城市的根和魂。 保护古村落,各地要因地制宜:实现景区打包开发,异地安置古村落村民;划分核心区,重点保护开发核心景区,兼顾村民生活和旅游开发;将古村落村民就地转化成旅游景区从业人员……对古村落的开发模式,也要由单一项目的建设向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由单一的文化观赏向农村会所、酒吧、客栈等多元业态转变。其中,最难的是资金的投入,对此必须从政府的单一投入向由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银行贷款、社会参与等多元融资转变。 有人曾经这样呐喊:一座城市如果只剩下千篇一律的水泥钢筋丛林,没有留下具有自己历史个性的东西,这样的城市是肤浅的。因此,在大力开展“文化大市”建设,大力打造“宜居城市”、“旅游城市”的进程中,对积极挖掘、抢救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并传承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让它成为我们城市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