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北京,上下班车程在15公里的半径内,已属侥幸。如果工作单位上下班不用打卡,则可以更加幸运地避过高峰出行,半个小时左右可以到达。但很多租住在城八区之外的“朝九晚五”的打工者,每天花在路途上的时间恐怕得3个小时或者更多。 目前,北京市平均每天地上人流量1300多万,地铁人流量700多万,算下来一天中大概有2100万人次行走在路上,城市交通压力可想而知。北京市自2008年借举办奥运会之机开始实施尾号限行的措施,稍微舒缓了拥堵的状况。2011年北京又实行了机动车限购政策,机动车保有量同比少增了61.7万辆,交通治堵取得一定成效。 但“堵”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根本的解决出路还得靠“疏”。 最好的“疏通”方案,最终得依靠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城市规划的优化,让更多市民愿意放弃自驾,以更环保和更方便的公共交通到达目的地。 而在公共交通网络的搭建中,轨道交通逐渐脱颖而出,成为最耀眼的主角。以地铁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具备运量大、准点率高、无污染、节约土地资源等诸多优势,这种典型的低碳交通方式,已成为缓解大城市交通难的最佳出路,这已是全球的共识。 “地铁建设,不可避免要给城市交通带来一段阵痛期,但今天的麻烦是为了明天的方便。一旦地铁实现网络化运营,它的大运量优势会立刻得到体现,并能有效促进公交出行,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业内专家说。国内早期建设地铁的城市,现已实现地铁网络运营,为城市交通出行分担了大量客流,如北京地铁目前日客运量约700万人次,上海地铁日客运量约600万人次,广州地铁日客运量约400万人次,深圳地铁日均客运量约250万人次。 10年走完世界百年地铁历程 北京是我国最早开通地铁的城市,1969年10月1日,北京第一条地铁建成通车。而北京地铁发展最快的时期,却是在最近10年。到2011年底,北京地铁运营线路达到15条,轨道交通总里程达372公里,车站达到217座,日均客流突破700万人次。 目前,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城市地铁运营里程与北京相近。数据表明,北京用4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地铁历程。 据悉,2012年年底,北京轨道交通预计能达到440公里。按照规划,到2015年,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总里程达到660公里,五环路内线网密度达到0.5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平均步行1000米即可到达地铁车站,高峰时段平均满载率控制在100%左右。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拥有目前我国线路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开通运营的11条线路运营里程达到425公里,轨道交通运量占上海公共交通运量的36%。同时,上海目前的地铁列车数量超过3000列,位居世界各城市前列。2005年,上海地铁列车数量就已达到1000列,仅仅过了4年,2009年,上海地铁数量猛增加到2000列,而从2000列到3000列的跨越,上海地铁仅用了两年半。 在广州,15年前的地铁日均客运量不足10万人次,而到了2010年,最高日客流达到784万人次。 目前,一些发达地区在地铁建设中已突破地域限制,跨城市的轨道交通为区域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连接起广州和佛山的国内第一条城际地铁广佛线开通运营,将广佛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运行时间缩短为半小时,珠三角半小时生活圈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财政科技撑起地铁“晴朗”天空 地铁和公交车一样,都属于公共交通的范畴,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近1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城市财政实力迅速增强,为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在我国,修建地铁的投资几乎全部采用国家独资,部分由地方政府从银行贷款,靠发行债券融资。从地铁运营经济收益来看,绝大多数地铁线路靠政府提供财政补贴维持运营。 轨道交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2007年,中铁隧道集团依托深圳地铁完成的《地铁重叠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解决了城市地下空间复杂环境中重叠隧道设计施工难题,为实现车站同站台换乘提供了新的选择,进一步完善了由其首创的地铁建设法浅埋暗挖法,推动了城市地铁隧道技术的进步。而近10年来,我国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既包括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包含了城轨装备制造技术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注重根据城市的规模、城市不同区域目前交通状况和今后交通发展情况的预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合理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线路、密度与当地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与轻轨、市郊铁路、快速公交、普通公交的合理衔接。同时,不断加强轨道交通线路的可行性研究,加强对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周边环境等情况的考察,为轨道交通设计、建设打下了扎实可靠的基础。 近10年来,地铁建设的技术水平也发生了变化。最早修建地铁时,还需要对路面进行“开膛破肚”。如今,随着测绘技术和掘进技术的显著提升,修建地铁已经实现了地下掘进。成都地铁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于波说,为减少地铁建设对交通的影响,成都地铁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地铁建设,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减少施工对交通的影响,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比如优化车站选点、盾构井设置、施工工法等。部分站点采用盖挖和半盖挖法、搭设军便梁桥等施工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占道施工时间,同时优化打围方案,提前远端分流。 “到2015年,成都将建成5条地铁线,基本形成地铁骨干网,地铁日均客运量将达到200万人次左右,70%的市民基本上可以按照时间表出行。”于波说,现在驾车出行,一般要提前半小时出发,等到2015年地铁成网后,地铁运营的准时性将大大节省市民的出行时间。 随着城市轨道里程的逐年增加,地铁里变得更加繁忙与拥挤,此时,最能考验地铁运营的管理能力。世界地铁协会的一项统计显示,全球地铁每年运送乘客5亿人次以上的共有23个城市,5分钟以上晚点故障率最少的城市中,北京位列第一,上海位列第四。北京地铁1、2号线是全世界发车间隔最小的地铁线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的范围不断向周边拓展。而地铁的“触角”也越来越多地伸向了周边郊区,地铁“通达”之日,便是沿线地产增值之时。便利的出行方式,形成了城市中收入不高的打工者“逐地铁而居”的现象。 如今,随着地面交通的日渐拥堵,更随着地铁能够直接到达的区域的日渐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乘坐地铁出行。 与此同时,上海11号线将延伸至江苏昆山花桥,而毗邻上海的苏州太仓也正在谋求上海11号线的一条支线能够“再延伸”。此外,上海11号线延伸段工程还将纳入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中,与规划中的苏州轨道交通S1线衔接,实现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 京、上、广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成为10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缩影。 一线城市地铁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了地铁的规划和建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近10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的城市由2002年的5个增加至目前的14个,通车总里程由2002年的200公里增加至目前的1700余公里。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最长、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内地已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南京、重庆、长春、武汉、大连、沈阳、成都、西安、苏州。除此之外,开始新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城市包括杭州、哈尔滨、宁波、郑州、青岛、东莞、昆明、无锡、合肥、南昌、南宁、长沙、福州、贵阳。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不仅在地铁建设总里程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以及客车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地铁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便利了百姓出行,加快了城市生活和工作节奏,并将城市“半径放大”。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常州、厦门和兰州的轨道交通规划,至此,我国累计有31个城市已经或即将与轨道交通“结缘”。而根据规划和建设情况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国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的城市将超过20个,通车总里程将超过3000公里。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