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生活 >

上海工人文化宫回归本位 市民为之叫好

时间:2012-06-18 15:20来源:东方网 作者:徐新明

  从“羽博会”到“艺博汇”,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回归文化、公益本质,将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精彩转身!记者昨天获悉,经过长时间策划,市总工会、市工人文化宫决定从今年起举办“上海职工艺术博览汇”,“艺博汇”今后常设在市工人文化宫,同时开展文化培训、文化交流、文艺汇演、评选表彰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6月16日《劳动报》)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经过长时间策划,决定从今年起回归文化、公益本质,将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精彩转身!消息传来,确实令人兴奋!
  市宫回归本位,好!文化宫到底向何处去,近年来成为人们心中的纠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创办于1950年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简称“市宫”)从“全额拨款”,逐步转变成“自负盈亏”的文化产业单位。“工人”的味道几乎没有了,“文化”的味道也淡薄了。与原来市宫提供的低价甚至免费的活动形成鲜明对比;虽然还有图书馆、文艺创作中心、围棋教室等文化活动,仅占总面积的45%。大部面积不得不场地出租,维持生计,取而代之的是棋牌室、咖啡屋、羽博会、旅行社……“工人文化宫怎么了”,成为许多职工最痛心的疑问,今天终于被消除。
  市宫回归本位,好!市宫回归本位,就是恢复曾被首任市长陈毅称之为“工人的学校和乐园”的本色。上海市是工人阶级的发祥地。长期以来,市宫受到全市职工的广泛欢迎。职工凭着工会会员证就可随意进出。记忆中的市宫七层的大楼里开展着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教育体育活动,有戏剧、歌咏、美术、舞蹈排练、演出;有工人图书馆;还有集邮、钓鱼、灯谜、影评、职工读书活动等。另外还举办各种文化讲座、展览会等。“市宫”对文化的贡献有目共睹。50年代的“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这首著名经典红歌是上海工人的杰作,就是从市宫唱响到神州大地的。70年代,市宫业余创作组的工人作家宗福先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竟被全国2700个剧团排演,观者近千万人次。从“市宫”走出来的工人作家、美术家、艺术家不断涌现,如胡万春、唐克新、郑辛遥、黄永生、孙明等。当年的“市宫”被誉为“职工的精神殿堂”、“工人艺术家、作家的摇篮”,被全国总工会授予“示范工人文化宫”和“全国职工文化示范基地”称号,成为上海以及全国职工的文化标杆。
  市宫回归本位,好!上海作为创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理应有和自己身份相称的工人文化宫。市宫回归本位,显然不能简单重复过去的做法,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市宫要探寻自己的独特优势,要在文化管理制度上创新,吸引更多的职工参与活动。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职工开展娱乐活动的方式多了。要学会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上海总工会有数百万产业工人、上千万职工,有众多的各行各业,可借助专业领域的人才,来为职工服务,成为“新时期的工人学校,大都市的工人乐园”。二是市宫要充分发挥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成为汇聚全国职工文化艺术精品的殿堂,而且也要为国际国内职工高水准的艺术交流、学术研究活动提供一流平台。上海市、区和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已形成体系。要努力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各级文化活动中心的功能大幅度自我升级。三是市宫要真正精彩转身,使人民广场地区将成为上海新的文化高地。市宫位于西藏中路广东路口,近人民广场,可与附近的上海大剧院、城市规划馆、上海博物馆、上海音乐厅、天瞻舞台、大世界、福州路文化一条街等文化场所、场馆交相辉映,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仅构成上海文化的鲜明地标,而且成为上海新的文化高地。四是市宫还要各方的重视和扶持。建议将属于总工会旗下的市宫建设纳入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市宫大楼早已迈入耄耋之年,尽管有所投入,但杯水车薪。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和经费给予大力扶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指出,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市宫回归本位,完全符合职工文化的需求,这不仅有利于海内外职工艺术人才在上海的汇聚,而且有利于上海营造和谐、包容、进取的文化艺术氛围。我们为之叫好!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