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生活 >

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历史文化名街

时间:2012-06-14 09:42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杨志今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杨志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一座座趟过历史长河走到今天的城市来说,坐落于其间的历史文化街区,就如同一双双深邃而明亮的眼睛,透过它们,可以看到这些历史性城市光华四溢的灵魂。

  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是一座城市文化遗产最丰富、最完整、最集中的地区。这里不仅有姿态万千、弥足珍贵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而且保留着数量众多、特色鲜明且至今仍富有活力的传统技艺、世俗风情。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与世代生活于此的民众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立体而鲜活的“清明上河图”.它们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忠实见证者,是人们的精神栖居地,是城市开展文化建设、彰显自身文化个性的宝贵资源,也是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的核心竞争优势。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弘扬中华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将保护、发展文化遗产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强调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大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投入以及立法保护力度,并通过积极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在探索街区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与此同时,由于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中期加速阶段,因此在一些地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在一些历史文化街区,“拆”与“保”的矛盾仍然尖锐,冲突不时出现,成为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许多具有较高历史和文化价值、具有较大影响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其中的传统民居,在“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的喧嚣声中被严重破坏,这不仅割断了城市文脉,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而且从根本上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项工作不仅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力量的支持。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就是由媒体发起,团结和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创新之举。活动始终坚持“标准公开、大众参与、专家主导、媒体监督”的原则,向海内外公众推介最具魅力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自2008年举办以来,每一届活动都受到全国各地政府、街区和民众的热烈响应,有效提高了历史文化街区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树立了标杆,活动确立的包括“历史要素、文化要素、保存状况、经济文化活力、社会知名度、保护与管理”6个维度在内的评选标准,也为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切实遵循的准则。

  综合利用各种媒介优势,积极构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宣传推广平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两家主办单位始终坚持的做法,也是活动得以成功举办的重要经验之一。这其中就包括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系列书籍。它通过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风采,为更多的海内外公众领略名街魅力提供了一扇重要的窗口。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正是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0条入选街区和5条入围街区的风采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中品读出街区之美、城市之美、中华文化之美,也希望各地的遗产保护工作者能够从这些名街的保护探索与经验中得到启发,更好地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

  让我们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愿历史文化街区的美丽与魅力永续流传!

   (本文为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杨志今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第四卷)所作的序言。)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