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9时许,330支参赛队,1320名市民选手从上海静安公园一拥而出,他们可选择徒步、轨交、驾车、轮渡等任意交通方式,按事先规定顺序,依次经过浦江两岸的静安体育馆、城市规划馆、陆家嘴金融中心、上海体育场至长风公园。过程之中,每支参赛队要完成搜寻地图、攀岩、参加消防演练、寻找指定目标对暗号等比赛项目。 这项寓“动”于乐的赛事,名为“上海坐标·城市定向挑战赛”,是昨天开幕的上海首届市民运动会的首个比赛项目。比赛不设奖牌,参赛者不分冠亚军,重在参与并享受运动的快乐,每支参赛队完成全套规定动作,只“奖励”一张完赛成绩卡。 新中国建国六十余年来,上海前后举办过14届运动会,参赛者必须是各区县水平达到一定档次的专业运动员。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把参加大型团体操表演的市民都算在内,也不超过2万人,绝大多数市民即便想当一回看客都没有机会。而首届上海市民运动会,不分户籍,不讲身份,不论老弱,不设门槛,哪怕只是在上海匆匆逗留一天的过客,只要本人愿意,都可自由加入其中,享受一回参与的快乐,体验一把运动的潇洒。 首届市民运动会,所有项目不 计名次,也不设单项和团体成绩金牌榜。市政府和运动会组委会对全市17个区县所设的惟一“排行榜”是,哪个区县市民参与赛事的人数多,该区县在“排行榜”的位置就靠前。 这样的调整,变的是考核方式,折射出体育事业从“金牌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之变。 理念之变必开风气之先。昨天虽只是运动会开幕第一天,50个大项2399个小项的赛事中的绝大多数还未及展开,但报名参赛的市民已破20万人。运动会主办方充满信心地预计,在从6月10日到11月17日的五个多月的运动会期间,将有百万市民热情参与,各得其所。 运动是最具动感的快乐生活元素,普通民众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程度是检验一座城市活力大小的衡量指标。今天,上海的体育事业不缺姚明的高度和刘翔的速度,但长期缺乏市民参与的广度。伴随昨日首届市民运动会第一声发令枪的响起,上海全民体育事业翻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页。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51枚金牌。如今,国人对在即将开赛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包括上海运动员)的夺金摘银,已提前产生“审美疲劳”。广大市民最关心、最在意的,已经不是奖牌数量,而是体育界走火入魔的举国体制何时向全民健身转型,为市民强健体魄服务。基于此,上海首届市民运动会才引发广大市民的热情踊跃报名和舆论的一致好评。 我们不反对为竞技体育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我们一向主张,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必须适度。这个度的拿捏,就是公共财政对体育的投入,政府精力对体育的倾注,务必首先考量民生诉求,以民众为对象,以民乐为主旨,而不是首先满足国家或地方虚妄的面子要求和部分官员的政绩诉求。只有如此,上海乃至整个国家的体育事业,才能重新标定发展的方向和进步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首届上海市民运动会堪称让体育事业回归服务大众这一本质目标的有益“上海实践”! 万事开头难。我们衷心祝愿首届上海市民运动会获取圆满成功。同时我们还要强调,随着广大市民穿上跑鞋、拿起球拍,走出家门“动”起来,全市公益体育设施和低价位健身场所不足的矛盾也将进一步凸显。希望上海的市、区、街镇三级政府部门,以首届市民运动会为契机,抓紧建立和完善发展全民体育事业的长效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