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外来工主动“实践”城市生活
时间:2012-05-31 15:36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靳义翠
|
|
“在外多年,已经逐渐被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所熏染,每次回到老家,发现自己与家乡人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除了问问孩子的上学情况,或是谁家在镇上买了房子,便没有什么可说。”来自安徽的装修工人汪赛良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
汪赛良在北京打工已经11年了,身为装修工人的他还经常写一些文章,已经发表了《我的苦乐打工生活》、《回家过年》等作品。“刚开始写作时,都是用手机记录,现在买了台小电脑,我打字很慢,还需要练。”汪赛良已经慢慢习惯这个城市的生活,会熟练运用各种电子设备,甚至自己用电脑在网上发了一个汪赛良承接室内装修业务的帖子。
“北京跟老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气息,北京的交通设备、人文设施都要好很多。老家人看问题的视角跟北京人也很不一样,所以回家会觉得缺少共同语言。”
汪赛良在穿衣打扮和待人接物上都已经有些城市人的味道,他待人彬彬有礼,谈吐中也时不时地引经据典。“我17岁就外出打工,已经适应了外面的生活,现在让我回老家我肯定适应不了。”
像汪赛良一样适应城市生活、远离家乡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绝不在少数。几位来自河南的在京农民工表示,“我们现在连过年都不愿回家,家里交通条件很差,村子里很脏,又没有超市,做什么都很不方便。”一些收入较高的农民工也在追求品牌,“我这个包是七匹狼的,鞋是老爷车的,衣服也都是名牌,贵是贵了点,但用着舒服。”来自河北的李元一家每年都能净挣十几万元钱,他们的生活品味在慢慢与这个城市趋同,正在追求一种脱离乡村文化的生活。
这种现象在农民工二代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追逐潮流,追求时尚,习惯城市生活,不愿回到农村。“我很小就跟父母在北京生活,可以说北京就是我的一个家,我已经成为这个城市中的一份子。”20岁的小王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将近15年,他刚刚买了一部iphone 4S手机,“看到很多人都在用,觉得很时尚,就给自己也买了一部。几千块钱买一部手机在农村人看来很奢侈,但我用得很开心,并不觉得怎样。”
来自河南的赵梦19岁,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跟着父母在北京生活,只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回一下老家。“我一点都不喜欢回老家,老家的生活跟北京很不一样。因为我打扮时尚,回家总是要遭受老家人奇怪的目光。而且家里的各种设施都很差,跟北京没法比。”赵梦看起来跟城市女孩一模一样,流行的发型,时尚的装扮,“我不知道我以后会不会一直在北京打工,但我真的不愿意回到老家去干农活。”
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在主动融入并有意识地模仿、实践城市文化生活。但事实上,他们的融入并不完全。“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生活方式也和城市人差不多,但是我们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我们仍然是城市边缘人。”汪赛良表示。“在北京没有归属感,因为我们是北漂,没有户口,没有房子,没有固定工作和各种福利保障。”汪赛良觉得自己在北京的身份很尴尬,没有保障的生活让他无法安心。
来自河南的孙先生40多岁,做生意的他每年都有几十万元的固定收入,“我在北京生活将近20年了,也算混得很好了。但却并不觉得自己已经融入北京。首先我的朋友圈子是同乡人,与北京人交往很少,心里总有一种外来人的自卑感。另一方面,我的孩子都在老家上学,他们不能和我们一起在北京生活学习。这也让我很困惑。”
中国农业大学乡村传播研究所所长李红艳博士认为,外来务工人员之所以困惑,主要是因为他们精神方面的缺失,“不同于北漂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圈子很窄,没有归属感。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比北漂大学生差,但是精神生活却很空虚,所以会困惑。”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