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翁路彩虹小学门口摆放着两台钢琴,会弹钢琴的学生,用它提高琴艺;不会弹琴的社区居民,也要体验一把。49岁的学校保安胡家发,更是从“门外汉”自学成了“钢琴师”。上周末,一则《校门口摆钢琴大家弹 49岁保安练成“钢琴师”》的报道迅速成为全国媒体竞相关注的热点。 人们在热议这位自学成才的中年保安时,也关注这位幸福感极强的成都市民究竟是怎样炼成好琴艺的。原来,这所学校也是社区文化站,社区居民凭社区居委会开的居住证明,就可以免费到校门口弹钢琴。不仅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被调动起来,就连门卫也开始学习弹钢琴。像胡家发从最初一窍不通,到可以熟练弹奏《康定情歌》、《彩云追月》等六七首曲子。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大家弹奏,这两台共价值约2万元的钢琴放于校门口,摆放两年多来,从来没坏过。“看来,成都市民不光爱音乐,而且文明素质也很高,不愧是全国文明城市!”很多网友在报道的跟贴评论和微博转发中流露羡慕之情。
胡家发只是千百万成都市民的一个缩影,类似他这样利用八小时之外和双休日业余时间,半休闲、半学习,从而把兴趣爱好演变成一门文化艺术专长的市民还有很多。目前,成都315个乡镇(街道)均建成了面积最小500平方米、最大2800多平方米、平均800多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有关部门还根据成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和成都人喜欢在户外活动的习惯,在国家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标准,为所有乡镇配套建设了2000平方米以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依托这些硬件设施,“成都文化四季风”劲吹,通过民俗闹春、音乐消夏、欢歌庆秋、劲舞暖冬等季节性的主题活动,吸引老百姓关注、参与、享受身边的公共文化服务,培养了一大批胡家发式的民间文化艺术人才。
“宜居”“文化”“幸福”是很多人提到成都时脑子里最先浮现出的词汇。“最宜居”不能简单地用交通、人口密度、城市污染、物价、受教育比例以及社会治安等这些基本的生存要素来衡量。同样,“最幸福”不能说生活在这些城市的人,在辛勤劳作之余,可以悠闲地逛超市、购物,精心地选择不同牌子的空调、彩电、汽车。除了这些可以量化的幸福感之外,成都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早已融入自觉。
人是一个社会、政治动物,人不是孤岛上的鲁滨逊,人生存需要公共生活,这是基于本能的。如果只有私人生活,那么等于只满足了他的生物属性,而没有满足他的社会属性。所以,幸福感不仅来自私人空间,更来自公共生活,而公共文化生活尤为能够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让市民找到自己的尊严感,实现作为城市主人的价值。
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民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成都对此有深刻认识,并早已付诸实践。眼下,国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城市范例的示范任务交给成都,特别要求成都在“政府主导地位”上给全国提供鲜活经验。这既是对成都不断涌现胡家发式市民的肯定,更是对成都“文化之都”建设的希望和要求。
今日,由《成都日报》和成都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文化成都·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刊正式出版,这份见证关乎喜悦,这么荣耀关乎幸福,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一创建的重要历程!
(编辑:赵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