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生活 >

上海普陀区在百姓家门口建起十八个“文化广场”

时间:2011-09-26 11:4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徐轶汝 邵宁

    记者 徐轶汝 邵宁
    2.34平方公里的普陀区甘泉社区有二“老”:这是个典型的老式居住区,居民小区大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尴尬的是,房子虽老旧,却还轮不到大拆大建大改造;另外,居民老龄化程度高,退休的人群几乎达到三分之一。
    “二老”社区群众的生活中,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也需要“琴棋书画诗酒花”。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满足百姓的文化需求,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锻炼、休闲、社交?普陀区甘泉路街道做出了一番探索——自去年以来,在狭小的社区公共空间“螺蛳壳里做道场”,拼接“边角料”,改造石板路,建起了18个百姓小广场、一条百姓健身步道和一个百姓大舞台,提升了几万居民的幸福指数。
    造百姓广场  听百姓心声
    新村路350弄周家巷小区内的百姓小广场,是第一个建成的,也是面积最小的。150平方米的区域被分割成两部分,中央空旷的场地留给居民做操、打拳,一旁的石桌长凳用来“唠家常”。86岁的徐金仙阿婆告诉记者,她每天早晨七八时来做操,和邻居们聊天,到了中午就得撤了。“因为下午这里就让给那些刚退休的人。”居民们轮流活动,倒也默契。
    去年小广场改造伊始,少数居民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政府的“面子工程”。为此,居委干部、楼组长曾3次挨家挨户上门征询意见,发放书面告知书、意见表各500多份。居民合理的意见诉求被纳入到改造方案中。比如,绿化带四周的尖头栅栏,被磨成了圆头;石桌上安上了不锈钢象棋盘,老人们只要带上棋子来就行。改造完,居民们发现,不仅绿化面积没减少,还多出了一间活动室和一大片场地,大伙儿很高兴,委托徐金仙给居委会送了面锦旗。
    18个百姓小广场建成后,甘泉路街道的品牌活动“群众文艺月月演”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场地,每个月选择其中一个小广场,由居民们自编自导自演。唱歌走调了也没关系,图的就是一个热闹,演出经常是开了场却收不了。
    建百姓工程  替百姓着想
    平利路上的甘泉苑小区内,有一个名叫“泉苑”的小花园,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当时很“稀奇”的园中园,多年之后风光不再,特别是园中的碎石板路,高低不平,下雨天还打滑。街道、居委、物业一合计,决定因地制宜,把这条240多米长的石板路,改造成塑胶健身步道。
    改造方案细化到了步道的颜色,“一般塑胶跑道都是红色的,但为了和周围景致相配,步道改成了绿色。”居委会主任赵康明说,同时改造的还有太阳能灯光和休闲座椅等,座椅原本设计成一个个圆形石凳,可凳子之间离得老远,居民怎么坐在一起聊天啊?于是改成了10把双人长椅。
    健身步道今年5月底动工建造,7月初开放,是普陀区第一条百姓健身步道。每天傍晚,这里人气最旺,绿阴如盖,泉水叮咚,漫步其中好不惬意,这幽雅的环境甚至推高了甘泉苑的二手房房价。
    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
    甘泉路街道有120多支社区文化团队,却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大舞台,让这些队伍登台“过把瘾”。后来,街道看中了甘泉公园内一块绿化带,反复和市区绿化局协商后,于今年4月底开工改造。一个月后,一个舞台面积200多平方米、扇形观众区面积800平方米的“百姓大舞台”建成了。
    劲鼓队领队邱照林和民族舞蹈队领队查圣洁对“百姓大舞台”带来的好处深有感触:“以前都是在‘路边摊’演出,现在能够上‘红地毯’,真是很开心!”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花费不多,效果好。甘泉路街道在落实普陀区文化惠民工程中因地制宜,资源共享,以有限的场地、尽最大可能,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据街道办副主任奚美芬介绍,目前街道在区文化局支持下,将整合现有的甘泉文化馆和区少儿图书馆,建设规划中的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西乡路上普陀体育中心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向社区居民开放。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