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古城墙,铭刻多少历史记忆。
古旧的老街,多年不改沧桑容颜。
读城即读民,读懂了市民,也就读懂了城市。
四年前,当我第一次踏足开封的土地时,内心是怀有颇多期待的。期待了解这座“七朝古都”过去的辉煌,期待领略当下 市民生活应有的精彩;四年后,当我站在市中心某座楼房的阳台上,俯瞰足下时,心中却凭生几许苍凉。尘归尘、土归土,荣光付东流。这座城市在现代化紧张有力 的脚步声中,已被太多后来者超越,宛如一位落寞、倔强的老者,坚持着蹒跚前行。 开封这座城市,大体上讲是保守而落后的,保守的是民风,落后的是经济。辉煌历史之于一座城市的影响,并非都是益 处。曾经的荣光可能催生新的繁荣,但也可能会阻其发展。辉煌之下易生自傲自满,如果后人只会躺在历史的荣光中睡觉,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和观念履新的速 度,往往便会沦为“井底蛙群”,失去应有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很难想象干冷多沙的北京若不是今日国都,现在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古都中,除 了近江的南京,内地的西安、洛阳、开封,目前的经济发展都不算好,这其中有多少文化因素的影响,谁又能解得清楚? 妻家所在的小区石桥口,附近有座欧式建筑,四年前我初来时业已建成封顶,就要开始装修了,四年后回去再看,装修虽已竣工,内室却空无一人,仍未 投用,我曾戏称此为“开封速度”。当然,她们那里属于老城区,政府如今已将城建重心转移至西郊新城,但耗时数年还未搞定一座五层小洋楼,这种效率还是非常 夸张。 开封是否全国最为“低矮”的百万人口级城市,难以考证,但其老城区的“最高楼”称号,长期为一家八层楼酒店所“垄断”,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不 过,这也与开封的地质特点有很大关系。开封建城于黄河冲击扇平原上,海拔较低,史上曾多次遭遇洪水灭城之灾。每次特大洪灾后,裹挟而至的淤泥积聚混合断壁 残垣,又“酿”出新城的地基。如此多番“折腾”,才逐渐形成今日老城区的主体骨架,可谓先天松软无力。城建的硬性局限,怕也是解放后河南将省会迁至郑州的 考虑之一吧。 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其工业商贸发展密切关联。前者滞后,后者也好不到哪去。开封的工业乏善可陈,既无中央政策之扶持倾斜,亦无自身蜕变 之魄力勇气,一路走来,而今已几至沦落,未被关闭或出售的企业凤毛麟角。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不进则退是企业发展的至理,因循守旧、平庸无为,往往便 意味着落后与衰败;与工业相比,开封的商贸发展情况稍佳,但也不过五十与百步之别。作为小商品交易中心代表的超市业,几乎为一家叫做“三毛”的本地企业垄 断,多年来外地及外资企业持币逡巡城外,总找不到进城的入口。这种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改观,今年回去,我们终于在新都汇附近,发现了一家叫做“大商” 的超市,是否本地企业仍未可知,但毕竟,加入了不同的品牌,便也有了常规意义上的竞争。而有竞争的存在,才会有更快、更好的发展。 于开封而言,旅游服务业才是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其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作为七朝古都,开封名胜汇聚。传说中的“八景”虽遭洪灾洗劫,多掩 埋于城下,但经过政府精心复原及包装,虽失去几分历史的厚重,但也颇值一游。特别是再现南宋京都盛景的清明上河园,个人认为算是国内供驴友们感受古意的最 佳去处之一了,民间化、生活化,细腻而又不失大气,乃其最大特色。然而搞旅游再出色,终归是“啃老本”,是以过去供养现在,而“老本”,总有一天要啃完。 所以无论政府还是市民,可能都更需睁大眼睛往前看,从时代的风云变幻中找寻机会,与时俱进全面发展,方能实现长足、可持续的进步。 从“大服务”的理念上讲,开封值得称道的地方除了旅游,还有小吃。开封小吃,品种从胡辣汤、白吉馍、炒凉粉到羊肉串、涮牛肚、烤鱿鱼,从麻辣米 线、灌汤小笼到原味烩面、肉丸砂锅,从八宝粥、杏仁茶到甘蔗汁、冰糖熟梨……咸食、甜品、凉菜、串烧,蒸、煮、涮、煎样样皆有。每逢夜幕降临,大小推车齐 刷刷摆满街头巷尾,如此“全民小吃”盛景,蔚为壮观。只可惜的是,开封小吃商们多半不讲究摊位的清洁和包装,也不在乎品牌的经营和推广,更似乎不愿将其 “手艺”传向城外的世界,导致“开封小吃”虽在城内不断发展壮大,在城外却未获得其所应有的声名和赞誉。 说到开封人的保守与知足,不独体现于小吃商和食客身上,游弋于路边的的士、电动车司机及黄包车师傅也是显例,我在逛街时曾有多次被“拒载”的经 历。每每听到“不顺路”、“太远了”、“我还没吃饭呢”等等拒载理由,我都禁不住哑然失笑。见过跑出租的,没见过这么跑的。“拒载”说明开封司机朋友们对 于职业的态度,那玩意儿怎么着也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只要还能吃饱,何必要为吃更多而劳苦费神呢? 其实,城市如人,都是有性格的,城市的特质也具有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把一个人看清看透已属不易,况乎包罗万象的城市?抛却经济发展和民风不 论,开封的文化底蕴还是极其深厚的。“七朝古都”的历史辉煌纵已烟消云散,但其根基仍深扎于城市的怀抱里。如今,开封仍是豫东地区最大的“书画之乡”,整 座城市藏龙卧虎,擅写字、绘画、书史及民间工艺的高手多如牛毛,说句玩笑话,随便从哪个巷子请个大爷大妈来,或许都能给你献上一段绝活。作为悠久文化传统 的传承者,一代又一代,他们薪火相续,接递着祖辈们所拥以为豪的东西。中国规划网郑州7月2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