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述说崇敬的建筑
山名中山,城名中山,名中山,中山不朽。
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这句话出现在北京公祭仪式的一副挽联上。“纪念孙中山可以通过城池、公园等命名而使‘中山’之名不朽,是当时民众的心理期望。”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陈蕴茜教授解答了“中山”系列建筑存在的社会需求。陈教授将空间解构主义、中华民国史以及象征符号学交叉研究,认为中山公园等系列“中山”建筑,是当时政府推行孙中山崇拜空间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将孙中山符号的空间化与日常生活化,传输意识形态,最终形成关于孙中山记忆。
而在长沙,中山路、中山亭、中山公园(现名青少年宫)、中山纪念亭、中山纪念)TU堂(已拆除)等等,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建筑,成为长沙人的孙中山记忆的承载体。
中山路1930年代的时尚策源地
11月7日,立冬,长沙的阳光依然强劲。行走在中山路上,阳光从树阴中投射到地上,斑驳倒影有些眼花缭乱,恍忽中觉得,眼前这条马路,仿如着一身丝绒旗袍的女子,风摆移动中,婀娜有致,将时空之门在1930年代打开,带着人们在这条“得意的马路”上行进。
中山路情绪:得意
“一条得意的马路”是长沙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梁小进对1930年的中山路的评价。他用语言和图片勾勒这条“长沙市第一条柏油马路”时,有股弥足珍贵的自豪感。
“那是1930年2月,长沙开始修建中山路,工效很高,当年7月就完工了。对于这条路的命名,一开始就没有争议,就定名为中山路,”这段历史,梁小进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已烂熟于心:“建成后,中山路路幅大概是8米宽,长还是现在这个长度,1300多米,东起小吴门,西到河边头。这条路也不是完全新建的,严格的讲,是在清初的贡院街的基础上扩建的。”
“在清代以及民国初年,这一带是长沙的中心位置,现在的湖南省农业厅在当时是湖南贡院的一部分,现在的青少年宫在当时是湖南巡抚衙门所在,可以说是当时长沙甚至是湖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而贡院街正好将这些‘机关重地’串起来。在扩建时,湖南省政府还特别成立了‘让街委员会’,筹备组织中山路的修建工作。”
中山路情绪:时尚
梁小进还用“时尚”一词来形容1930年代的中山路:“中山路在规划建设时,中西结合,在当时是很潮流的。当时街上有名的建筑,中式的有曾国藩的祠堂、贡院等,阁坊牌楼,雕檐格窗,承袭中式建筑之精华。也有西式建筑,比如国货陈列馆,16根爱奥尼克圆柱,尖顶阁楼,带有新古典主义风格。在中山路上,当时还有两个公共小花园,现在还留存的三角花园,另一个在今天的先锋厅附近,已不复存在。当时,在这条长沙最热闹繁华的街上,市民在国货陈列馆买最新款式的绸布看电影,在公共花园里晒晒太阳、喝茶看报休闲。”
而当时名记者严怪愚在《又一村民众俱乐部速写》一文记载:“男人挟着女人,女人吊了男人,一队队,一簇簇,络绎不绝跑到这里来舒舒空气,喝喝茶,打打高尔夫,射射箭,吃吃川菜,总是日以万计。”陈先枢指出,文中所指的又一村民众俱乐部,就是后来的中山公园,今天的青少年宫。
“中山路的修建在当时的中国算是首屈一指的,算是长沙地标性质的建设。这一成就与长沙当时的经济建设环境有着关系。”梁小进分析说,“在1930年,长沙还没有设市,行政规划是长沙县,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湖南省政府就着手进行长沙设市的工作,而1930年正是这一工作进行得火热朝天的时候,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以国父孙中山的名字命名这条路,可以说是当时省政府统治的一个小措施,但也确实是受到民众支持的。”
谈到更大的时代背景,梁小进认为:“受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影响,长沙少了战火纷扰,民众休养生息,1930年代成为解放前长沙市经济、文化、建设的高峰期。而一系列以‘中山’为名的建筑就是诞生于那个年代。”
中山亭命运总在接口处
准确的讲,中山亭不是亭子,而是一座钟楼,故被称为长沙标准钟楼。所以《长沙老建筑》一书中将其归属为公共活动建筑。
说起中山亭的修葺,梁小进侃侃而谈,一开口就是:“那是一个接口,中山亭就出现在接口上。1930年,中山路修建后,斜街吉祥巷与之对接处,有一座房子,是原来巡抚衙门卫队的营房,建设厅规划在这个废弃的营房上修建钟楼。”
长沙时间对接标准时间
“钟楼修建时为五层西式方形建筑,高16米,后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中山亭。1930年2月动工,7月竣工。当时中山亭最靓的地方是楼上的四面电动标准时钟,从德国进口,花了400银元。有了这些钟之后,长沙人抬头看此处,便知是何时。此前,长沙尚袭旧习,以天心阁城楼午炮为标准时间。”
老建筑对接新城市
据陈先枢讲述,在黄兴北路扩建时,中山亭险遭拆毁。
在本世纪初,黄兴北路与中山路对接工程开始前,中山亭正处接口处,对于其去留引发了争议。谈起这段往事,梁小进回忆说:“从建筑体本身来说,相比现代建筑,中山亭确实显得规模较小,有些矮小、陈旧,但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是现代建筑不能替代的。中山亭历尽沧桑,历经炮火,见证了1938年长沙大火,见证了中日的四次长沙会战,而今依然屹立。所以当年有提议将这个正处十字路中间的‘拦路建筑’拆除时,就有政协委员写提案表示强烈反对。所幸这些来自人民的呼声得到了采纳,中山亭才得以保留至今,并成为省级文保单位。”
中山纪念亭石碑铭刻绿叶对根的情意
刘浩在湖南大学念书,每每从岳麓山风景区正门入山后,沿着左边的岔道,经过重重树林,看过人工湖后,停驻在那个名叫中山纪念亭的地方,拿出书来,让鸟语、土香和着知识,一起渗到身体里。他说,他喜欢中山纪念亭的独处、静谧以及一些历史的味道。
究竟是怎样的历史味道?刘浩也语焉不详。梁小进给出了答案:这座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的亭子融入了先生农学、树艺方面的思想。
资料显示,1893年,孙中山先生在其亲自起草的著名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这一强国思路,他一以贯之。在辛亥革命以后,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规划着农业现代化的远景。而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讲演中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而我国的植树节也因先生的身体力行倡导,成为神州大地上人民的一种环保习惯。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公布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的规定,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后因清明节对长沙这样的南方地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另一方面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决定将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而在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定,每年的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最近出版的《长沙老建筑》一书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中山纪念亭的建造者将中山先生的这一思想立碑铭刻,亭前的“中山纪念林碑”刻《总理遗训》:“有了森林,天气中的雨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减少;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免去全国的水祸。”
先生的伟岸,在于80年前,他的眼光已经注视到了一个世纪,甚至更久的将来。而在这座1930年始建的六角单檐亭周围,有大片的油茶林,有可以让一颗灵魂安祥的重峦叠翠,更有将山水洲城融和打造成宜居绿色城市的长沙城。
国货陈列馆满屋子的民族自强自立气节
国货陈列馆位于中山路中部偏东地段,今天商业发达、商场林立的长沙城,这个名叫中山商业广场的老建筑,已无昔日国货陈列馆的风采了。内里的铺面,以销售广州、株洲的服饰为主,还有一些床上用品什么的。问一问生意人,繁忙的或是闲淡的,在被问起他们脚下这块土地的历史时,大多寡言、冷淡,知之甚少。殊不知,时光回溯到70多年前,这是湖南的骄傲,这里面的每一件商品都附着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精神的灵魂。
一位功臣
梁小进说,国货陈列馆的落成要感谢一个人———刘廷芳。刘廷芳是湖南人,一位实业家。在1928年,担任湖南模范劝工场场主的他,在长沙抵制日货运动高潮的时候,提出将原模范劝工场扩建成湖南省国货商场。梁小进说,刘廷芳在建之前曾跟蒋介石谈及此时,蒋介石则给了他一颗定心丸,大意是“你去建,如果有什么困难,找我。建好后我去参观”。
湖南省建设厅采纳刘廷芳的建议后,拨款62.64万银元,始建国货陈列馆,1934年1月举行了盛大的开馆典礼,当时被称为全国同类陈列馆之冠、湖南三大建设(国货陈列馆、中山马路、木炭汽车)之首。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则要求全省各地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国货陈列馆。后来,蒋介石偕宋美龄来湘视察时就曾流连于陈列馆,给予嘉奖。一时间,国货陈列馆名声远扬,成为湖南商业的典范。
一股气节
当时的国货陈列馆即今天的中山商业广场,只是顶上的三层阁楼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机炸毁。坊间有传说是,在第三次长沙会战时,当时日军看着那个哥特式建筑以为是中国军队的炮兵观测所,所以轰了它。当然,这是未经证实的野史了。
《长沙老建筑》一书记载的是:“主楼由52根方柱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陈列室设在3~5层,展出国货2万多种,一、二层出租给商人作营业铺面,以百货为主,有绸布、瓷器、首饰、湘绣等,一律限售国货。特别是一层临街门面的5个号子十分注目,分别是由商务印书馆、江西瓷器店、三友实业社、湖南商药局和丁制鸭绒厂租赁,店员一律着灰色长衣,衣冠楚楚,颇具风度。”
限售国货是国货陈列馆所蕴含的、孙中山先生一直倡导的民族自立自强气节。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故事:当时日货充斥市场,陈列馆于是通告馆内商户,“限售国货,严禁混售日货”。首任馆长刘廷芳为防备日本人找茬,把“日货”二字改为“洋货”。后来日本人前来寻衅滋事,刘出面称,“本馆为宣传提倡国货而设,我政府许可进口的洋货可以在指定的地点经营,我们不加干预;我们提倡国货,岂容外人干涉!”
一种失落
还是《长沙老建筑》这本书,这样描绘了国货陈列馆的失落:“……1986年改为中山路百货大楼的商场搞装修,用钢筋水泥把16根圆柱改建为方柱,三层高的通廊,隔成三层楼房,对外的长廊和橱窗一律改为门面,面目全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山路百货大楼并没有因为破坏了建筑物的原貌和结构而使生意好起来……最终于1998年被迫关闭。今改为出租门面的‘商业广场’。”
两场传递怀念的集会
孙中山先生的足迹没有在湖南留下印痕,他的思想已扎根在这片红土地上。长沙一偏僻小乡村闻其逝世的消息,集会搭灵堂凭吊他;日军兵临城下生死攸关之时,长沙人举行集会游行纪念他。
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以他天下为公的情怀、勇于探索的精神,启蒙影响着长沙人、湖南人、中国人。
小乡村里的悼念
时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
地点:长沙县尊阳乡
当年的尊阳乡所在的位置,是现在的长沙县开慧乡附近,是远离长沙中心的偏僻的小乡村。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的消息传到湖南长沙后,在国共两党的号召下,长沙城乡各个阶层的人民,开展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悼念活动。离长沙中心有数十公里远的尊阳乡的群众,也搭起了灵堂,组织村民集会,沉痛哀悼。
《长沙百年》一书中有一张老照片真实再现当时的情景。虽然照片上群众的面孔已模糊,黑白影像里看不清楚会场的细节布置。但梁小进称,近现代的研究专家赋予这张生动照片很高的价值,因为这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长沙群众悼念孙中山先生的真实影像;而另一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思想如庞大的根系,广泛且深入地扎根在民众心中。
而产生这样的影响,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梁小进分析说,1925年,是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党合作的“蜜月期”。共产党提出利用悼念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活动,掀起一场大的革命运动,推动革命进程。而这一想法,恰与湖南省政府大规模宣扬孙中山思想和精神的想法相契合,因此长沙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也可以看到孙中山精神的影响。
可惜中山纪念堂这座气势宏大的建筑已于1995年被拆除了。(选自《长沙老建筑》)
炮火纷飞前的思念
时间:1938年11月12日
地点:教育会坪
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高度评价了1938年文夕大火前夜长沙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的游行集会活动。
这一次游行是个什么样的背景?1938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当时,整个华北、华东大片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下,湖南从全国抗战的大后方骤然变成前线。11月12日,日本军队离长沙城只有200公里远了,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当局提出“焦土抗战”,拟留一座空城给日本人。
就是在这样急迫的环境下,当天在教育会坪中山纪念堂召开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的活动。晚上,时任长沙市市长的席楚霖,率领市府所属人员以及社会团体名流约300人参加了火炬游行。游行队伍经水风井、八角亭、当时南区的主要街道,一直到南门口才解散。几小时之后,文夕大火烧了大半个长沙城。
回忆这段历史,陈先枢说,在人心惶动、时局紧张、急于疏散的情况下,长沙人还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这便是长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