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城市、每一条街道,其实都是历史变迁最好的载体和见证,每一条宽阔大道或窄窄小巷,其曾用名、大名、别名、现用名,其实都可以被视为历史中“温暖的名字”,与时俱化、与时俱变,就是最温厚也是最切近的历史感。 老佛山人邱锦荣所收藏的1979年的佛山市标准地名册,再次揭开了一段其实并不遥远且保持着既定传承的过往,那些已经被替代掉的名字,曾经也是一段光荣掘进的过往,如同现在还有不少解放街(路)、人民路(公园)、中山公园(路)一样。有些曾经驻留过二三十年甚至更长久的地名路名,凝结着无数老街坊的成长记忆和奋斗历程,更是一座城市从起步、创新到如今蝶变的记录,时常翻看,也是城市文化记忆不可或缺的成分,更是大步向前不可剥离的精神给养。 随着城市化的大力推进,许多道路拓宽、变迁,许多村落消失、转身,许多曾经具有合理性的短平快表达被更适合新时代语境的称谓所取代,甚至也有些原来的公交站牌名被商业机构所买断,这些都可视作发展的节律和潮流使然,也不必过于失落并一味沉溺。但是,要知道曾经如何、曾用名是什么,并且懂得以更善意和温情的目光去看待变化,而不是以单向度的非此即彼、非是即非,乃至于过于肤浅、单薄、爱搭不理、满不在乎的视角去对待。
尤其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时候的课堂灌输和教材编写,过分耽于粗线条梳理和宏大架构铺设,不能让学生们对历史演进的轨迹有直感和质感。假如将所在城市、街区、道路的地名、路名、称谓变迁融入其中,哪怕是作为零星知识传递给孩子们,也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尤其是历史教育,应该首先打破孩子们既定的“从来如此”的观念,对每日生活中习见的一切场合场景,多做横向追问和纵向比对,而后前思后想,其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文化和修养的可能性就会与日俱增。于此,在听老人讲述之外,关于本土化教材和课程的创新性设计,基本思路也便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