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历史悠久,史迹斑斑,史话绵绵。 承德3.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历史上不是一个单独的政区,因此梳理它的历史沿革时,只好使用“今承德一带”的提法。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今承德一带是山戎族生息的地方。公元前662年,齐桓公率军北伐山戎到过这个地方。 战国时,这一带是东胡人的地盘。燕昭王派贤将秦开拓展疆土,把东胡打退了千余里,今承德一带包括在内。燕国修长城、设五郡,长城从今承德北部的围场、丰宁境内穿过,今承德西半部属渔阳郡,东半部属右北平郡。1953年,在兴隆县副将沟出土87件战国铁范,多为制造农业生产工具的铸范,战国时这一带社会经济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秦汉时期 秦代仍分属渔阳、右北平两郡。秦始皇修缮并沿用了承德北部的燕国长城。这道长城至今有遗迹可寻,被称为“燕秦长城”。 西汉建立后仍分属两郡。现已知两郡有5个县的治所设于今承德一带,它们是白檀、要阳、滑盐、俊靡、薋县。西汉的风云人物周勃、卢绾、韩安国、李广、路博德等,或任过管理这一带的太守,或曾在这一带活动。1953年,在寿王坟发现了西汉大型矿冶遗址,表明当时这里的矿冶业已颇具规模和水平。 东汉时,今承德一带经过战乱大部成 “空虚之地”。东汉末年,曹操率大军取道今承德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征讨乌桓。 十六国时期 三国以后,今承德一带为鲜卑族活动地区。西晋后期,鲜卑段部占据今承德一带南部,鲜卑宇文部占据北部。 东晋年间北方为十六国时期。公元338年,在武烈河三源汇合处,发生了著名的“三藏口之战”,前燕慕容恪率7000精锐骑兵,歼灭麻秋率领的后赵3万军队。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先后占据或染指过今承德一带。 南北朝时期 468年(皇兴二年),北魏献文帝设安州,州城在今隆化县城北下洼子村。安州下辖3郡8县,范围为今承德大部和北京、天津北部。安州的人口,《魏书》记载有5450户,23149人。安州以北是厍莫奚族活动地区,北魏在安州设榷场,供厍莫奚人前来进行贸易。北魏末年全国陷入暴动风潮,安州刺史江文遙固守安州孤城,名留青史。后来厍莫奚人进占了这一带。北魏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详细记载了今承德一带的水文地理。 北齐的时候,厍莫奚和柔然等族频繁南扰。555年(天保六年)到556年(天保七年),北齐每年征发一两百万民夫,修筑了西起今山西大同、经居庸关东到大海的长城,长城从今承德南部燕山丛中穿过,即明长城的前身。今承德一带此前一直是塞内,从此变成塞外。 隋唐时期 隋代,今承德一带大部是奚人(原厍莫奚)生息的地方。奚人一度臣属于突厥。 唐代,今承德一带仍是奚族地区。奚与契丹时附时叛。714年(开元二年),唐玄宗派薛讷率6万唐军出塞讨伐,至“滦水山峡”(今滦平境内)遇伏,十分之七八战死。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幽州长史薛楚玉派副将郭英杰追击契丹和奚军,在都山(今宽城境内)发生战斗,6000名唐兵几无生还。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北风行》一诗中,写到了发生在燕山地区的民族血泪冲突。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两次进入今承德一带,写下了《出塞》等诗作。 辽金元时期 辽圣宗时,以从中原掠回的汉户设立了北安州,辖今承德中西部,州城在今隆化县城北。也是以掠来的汉户设立了泽州,辖今承德东部,州城在今平泉会州城。今承德一带的奚族部落不归州县管辖,而隶属于设在今宁城境的奚王府。辽国帝后经常在今承德一带活动。在滦河之畔发生过著名的宫廷政变——滦河之变。今承德一带有多处辽代矿冶遗址。 辽驿道从今承德一带群山间穿过,沿途建有8座驿馆,每年宋辽使者往来不绝。欧阳修、沈括、苏辙、苏颂、富弼等宋朝使者在今承德一带留下了大量诗文。 辽末金初,金将粘罕等率兵攻占泽州、北安州。1162年(大定二年)金国剿灭契丹起义军的陷泉之战,发生在今隆化七家镇一带。1200年(承安五年),金章宗设立了兴州,辖今承德一带中西部,州城在今隆化县城北。《金史》载兴州有“户一万五千九百七十”,约七八万人。今承德一带东部为神山县,一度升为惠州又降为县。 元代在今承德一带东部设惠州,中西部仍设兴州。1328年(致和元年)将兴州下辖的宜兴县分出,升为宜兴州(在今滦平兴州),后来俗称为大兴州、小兴州。 辽、金、元三代,佛教在今承德一带广为流传,留下了万塔黄崖、双塔山、石佛口、红梅寺、喇嘛洞等佛教胜迹。 明 代 明初,名将常遇春率军攻占大、小兴州和会州(原惠州)。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将今承德一带的老百姓(除小兴州外),全部移民到长城以内。长城外设兴州五卫、会州卫等卫所。永乐初,明成祖把军民全部撤回长城以内。今承德一带成为“瓯脱地”,即与蒙古地区之间的隔离地带,田园全都荒芜,村镇成为废墟,历史出现断层。明代中后期,蒙古部落逐渐南移,游牧于今承德一带。 明朝在今承德南部大修长城,以防蒙古兵马。名将戚继光主持了长城的大规模扩建重修。 清 代 清代,第一个对今承德一带重视的人是摄政王多尔衮。1650年(顺治七年),他下令在喀喇河屯(今双滦区滦河镇)建避暑城。未及完工,打猎摔伤不治死在这里。 康熙皇帝在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第一次举行木兰秋狝,从此确立秋狝制度。据满文档案记载,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同时开工建设8座塞外行宫,一两年后陆续建成。在8座行宫中,热河行宫由于位置适中、环境优美而继续扩建,1711年(康熙五十年) 被康熙皇帝命名为“避暑山庄”。 在山庄之东修建了溥仁寺、溥善寺。热河由一个小山村,迅速地走上了崛起之路。 1723年(雍正元年),雍正皇帝设立了热河厅。后来又设立了四旗厅(今丰宁、隆化)、八沟厅(今平泉)。厅是清朝在新开发地区设的行政建置。1733年(雍正十一年),雍正皇帝撤销热河厅,改设承德州。 1738年(乾隆三年),乾隆皇帝设热河副都统。1740年(乾隆五年),设热河兵备道。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撤销承德州,分设热河厅(大体辖今双桥区、承德县)、喀喇河屯厅(大体辖今双滦区、滦平县)。 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修,并在周围建起了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殊像寺、罗汉堂、须弥福寿之庙。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发出谕令设立承德府。承德府下辖1个州(平泉)、5个县(丰宁、滦平、赤峰、朝阳、建昌)。 1810年(嘉庆十五年),嘉庆皇帝下令设热河都统。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皇帝驾崩于避暑山庄。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咸丰十年)咸丰皇帝逃至热河避难,住了一年之久,次年七月十七日死于避暑山庄。咸丰死后,慈禧在热河策划了辛酉政变,从此统治中国48年。 民国建立后,1913年裁承德府设承德县,1914年设热河特别区,1929年设热河省。1933年日本侵略者占领热河。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亲自倡导建立了以雾灵山为中心的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从延安迁至承德,并派人赴承德做准备。后因形势变化,改为迁至西柏坡。 新中国建立后,承德仍为热河省省会。1956年热河省撤销,承德划归河北省。 以上就是承德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我们可以看到,千百年来多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依存、斗争、影响、融合。我们可以看到,出于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今承德市区由一个小小山村,神话般地成为大清王朝的陪都,迅速发展为塞外一大都会。中国规划网石家庄6月2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