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历史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何时花落山西太原?

时间:2010-07-25 08:51来源:未知 作者:张志刚 李子忠 李志辉

 

  7月21日下午,太原市南华门路的赵树理故居里,工人们顶着炎炎的烈日正在加紧砌墙。而大门外的太原市政施工队也在紧张有序地修整不平的道路。

  赵树理故居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修葺任务要在这个月的25日之前完成,专家组马上要来考察了,我们要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这次申报能够成功。”

  建城2500多年的太原,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然而,遗憾的是,这座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竟然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5年前,太原市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且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7月28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将前来考察并验收。用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领导组常务副组长李俊明的话说:“能否成功,在此一举。”

  “历史文化名城”的缺席遗憾

  自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以来,我国已公布了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有109座城市榜上有名。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序列里,与山西共享文物大省称号的有陕西、河南两省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超过了山西。河南列入名城的有7市1县,陕西有6市。

  而拥有27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全国第一的山西省仅有1市4县入选,即大同市、平遥县、新绛县、代县、祁县。

  “太原竟然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不少人可能曾对太原“缺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出过这样的喟叹。

  这般喟叹的潜台词是太原有资格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或者说是太原应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

  太原已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与苏州、杭州、咸阳等同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少数几座古城之一,又曾作过九个朝代的首都或陪都,堪与中国的其他著名古都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等相提并论。

  永祚寺,“凌霄双塔”被誉为古代双塔建筑的最杰出代表;龙山石窟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窟,被专家们认为是世界之最;始建于北齐的蒙山大佛,堪与乐山大佛媲美……6城区内的各时代古城城址保存完整、建置变迁过程清晰,分布有晋阳古城遗址、太原府城、太原县城。

  截至目前,太原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7处,历史建筑232处。1991年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不过,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太原没有及时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行列,这与山西文物大省的称号和地位显然极不相符。对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山西和建城2500年的太原来说,这无疑都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定位、抢救,保护,太原在行动

  太原没能成为国家历史名城,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

  一度的重视不够和保护不力,使不少历史建筑失修破败,或修复得“走了样”,甚至是被拆除破坏,让个别历史文化遗迹不复存在。这也常为人们所诟病。

  其实,抢救和保证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前早已展开。

  2006年9月3日在太原市委九届一次全会上,新当选太原市市委书记的申维辰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将太原打造成欧洲的希腊,将太原建设成东方文化旅游的集散地。

  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指出,太原市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将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太原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晋阳文化,塑造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进当地特色文化名城建设。

  此后,特色文化名城成为太原城市发展定位的一个重要方面。2007年5月28日,太原市市长张兵生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围绕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之后,特色文化名城一词连续几年出现在 《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2008年,太原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总目标,以“发掘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品位”为主线,开展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确立了“改造一个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的宜居老城,打造一个理念先进、绿色宜居的现代新城,开发一个唐风晋韵、绿水青山的晋阳故城”的“三城联动”发展思路,进一步挖掘晋阳文化内涵,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以更高的眼界、更大的气魄、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古城太原的新形象,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申报工作——

  2008年10月16日,太原市正式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成立了由规划、文物、建管等30余家单位组成的申报领导组,并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签订了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委托协议。

  2008年12月28日,太原市政府召开会议,就太原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整治重点历史街区方案进行研究。

  2009年7月23日,太原市规划委员会主任会议讨论通过了 《太原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名录》,此后太原市将重点保护南华门等5大历史文化街区、文庙-文瀛湖等5大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关帝庙等58项历史建筑,以确保太原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顺利进行。

  ……

  编“规划”、定“办法”,守护文化家园

  2009年11月3日,历时一年编制的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9-2020年)原则性通过。该保护规划涉及太原市六城区,重点保护历史城区。

  根据该规划,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将突出 “三山环抱、汾水中流、双城错峙”的城市总体环境格局。建设两条太钢生态走廊和龙城大街的南外环生态走廊及建设三条特色中心:一是靴巷为中心的“民族工商业一条街”,迁入部分老字号商铺,如“双合成”等,再现商业中心的风采;二是以鼓楼街为中心的 “金融文化一条街”,以鼓楼街山西银行旧址为主,形成晋商票号、钱庄文化气息;三是以教场巷为中心的 “官宅民居一条街”,改建开化寺南街李家大院、杨爱源公馆等,展示民居文化。

  对于历史城区要保留遗迹,疏散人口;对于历史街区,要恢复原貌、控制再建。本次纳入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五个,分别是南华门、东三道巷、明清太原县城,矿机宿舍、太重苏联专家楼;对于历史风貌区,要保留特色,完善功能。五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分别是文庙-文瀛湖、督军府-钟楼街、城西水系、迎泽大街、小东门街。综合整治文庙-崇善寺-皇庙-基督教堂-张氏民居-文瀛湖-纯阳宫等街巷的历史景观。保护迎泽大街两侧的历史建筑,如云山饭店、太原火车站等;对于文物古迹,要重点保护,适度开发。迁移压占晋阳古城城墙遗址、建筑基址的古城营村南城角村房屋的建筑;对于历史建筑,停止拆除,全力修复。

  ……

  11月12日,《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通过,自12月16日起施行。该办法对太原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保护规划、保护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让保护工作有章可循。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出台实施,不仅意味着太原市有望重现昔日古城唐风晋韵,更标志着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进程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加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家都在“顶”!

  这几天,太原市双塔寺文物保管所副所长徐宝军忙得不可开交。

  7月22日上午,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马上将来太原考察并验收,双塔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这次的必考点。他和同事们在清扫卫生,全力以赴迎接考察。

  “作为文管工作人员,我非常希望太原这次能申报成功。太原能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守护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家园意义重大。”徐宝军说。

  7月21日下午,记者在南华门上看到,往日的凌乱已经变得整齐划一。身披市政衣服的施工人员正在铺设马路牙子。

  施工人员说,他们当天上午刚接到这任务。为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条路的马路牙子这两天就要修缮完毕。

  “我们也要为名城太原做出自己的贡献。”一位工人笑着对记者说道。

  一进入太重的大门,记者一下就会被右侧的风格别具的老建筑吸引。这些建筑群就是上世纪50年代初所建的苏联专家楼。这些建筑已在2009年被列为太原市历史文化街区,所以在走访当地居民的时候,可从他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作为一个太重人的自豪。

  一位姓霍的居民介绍说:“这里原有的苏联专家楼共有十栋,另外有两栋则是后来中国根据苏联专家楼的图纸而仿建的,原本这里计划全部拆除进行重新规划,由于太原市要申请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古建筑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所以又让保留下来了。”

  一位85岁高龄的大爷更是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他是1958年从沈阳重机厂调过来的,在来到这里工作的时候这些苏式风格的建筑已经建好。他兴奋地说:“大概是在1953年的时候建成的。我在这里居住了快60年了,这些楼房还是那么结实……”

  7月20日,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俊明主持会议,研究部署太原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关事宜。目前,各项工作已基本到位,全市上下正在积极备战,迎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考”。

  记者在东三道巷、鼓楼街、南华门等历史文化街区走访了解到,市民们都急切盼望着太原这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举成功,所有古老的历史民宅都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修葺。

  万民同心,全城共愿。我们期待着太原成功,期待着太原实至名归!

  来源:发展导报;文/图 本报记者 张志刚 实习生 李子忠 李志辉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