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符号 >

要善待城市的文化符号

时间:2013-04-14 08:4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雷泓霈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4月2日,位于河南郑州市城市花园路和红旗路交叉口的报刊亭,也是郑州市区仅存的一座报亭,被拆除了。不少人感慨,“郑州这座城市本来就有些乏味,如今连报刊亭这个文化符号也没有了”。在郑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写着“努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和“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有专家认为,“从武断地拆掉报刊亭这个细节来说,很难看出政府是把文化放在城市布局的重要位置”。

虽然报刊亭不够辉煌壮观,但总能给市民带来温馨的文化信息,让城市的文化味道、人文色彩以及温情脉脉的精神氛围,得到了保留和拓展。

所以,很多发达城市都很注重文化设施的建设,“凡是到过巴黎的人,都知道塞纳河两旁一个个绿色铁皮箱,看上去像垃圾箱,这是法国巴黎左岸著名的旧书摊。塞纳河左岸数百年来浓浓的文化氛围少不了这些装满旧书的铁皮箱”。“法国人良好的读书习惯首先来自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法国,图书馆、美术馆、画廊、雕像、文化遗迹、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等,这些文化场所无处不在”。再比如,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有200多个报刊亭,如果把布鲁克林、布朗克斯等市郊地区都算进去,估计还要再翻一倍以上。为市民打造更多文化乐园,这应该是城市建设重要的发展方向。

正因为这样,国家曾专门针对报刊亭出台过规定,比如早在2000年,中央文明办、建设部等就下发文件——《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各地要把报刊零售亭建设作为综合便民服务窗口和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2011年中央宣传部也积极呼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书店被挤占,书报亭越来越少,因此要将解决群众买书难、看书难问题等当成大的文化建设”。善待报刊亭,是城市发展需要,更是国家的政策需要。

可郑州市的管理者还是将报刊亭全部拆除了,书报亭没了是小事,城市形象、城市需要和市民文化需要严重受伤,那可是大事情。整个大郑州,连一个文化小绿洲都没了,都成清一色的现代化建筑和玻璃墙壁,这是不是有点单调、苍凉、刺眼和狭窄呢?就好像进入了沙漠,除了窒息,就是闷热。市民的幸福指数、城市的宜居氛围,会降低很多。城市的人文精神、综合形象也会降低很多。无怪乎有网友伤感地说:“再见,报刊亭;再见,街边小风景;再见,本就苍白无力的郑州精神文化生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郑彦英也将书报亭的消失,比喻为“撕掉了城市的一道文化符号”。

报刊亭也许存在不足和缺点,可郑州的管理者为何不去学学杭州呢?去年,杭州市邮政局就斥资2000多万元,对全市386个报刊亭进行升级改造,除了能买报纸、杂志,市民还可以在这里缴水电费,还能买飞机票和省内长途汽车电子客票。一系列增加的便民服务使报刊亭俨然成为了市民的“百事通”。公共角色陡然增加很多便民价值,堵真的不如疏。

再次呼吁郑州市的管理官员,重新接纳报刊亭吧,多让报刊亭为城市发展奉献更多的绿色效应、和谐效应、书卷气息,城市才会更宽容、更人文,更让人感到温暖和舒心!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