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符号 >

文化情商塑造张家港鲜明城市品格

时间:2012-10-29 20:03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为之

    金秋十月,长江流域12个省(市、区)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长江文化再次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汇聚。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迎来了繁荣兴盛的第九个年头。张家港创新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被中外媒体誉为“一个县级市率先扛起了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并荣获国家文化部第二届文化创新奖。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一座城市最鲜明的气质和品格。张家港市文化建设内外兼修,城市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集大剧院、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城展馆、科技馆等为一体的文化中心,令人耳目一新;东渡文化、河阳文化、香山文化、暨阳文化、沙上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得到挖掘保护,在传承中发扬;公共文化服务知晓、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文化品牌活动“五送”、网格文化特色培育、文艺表演团体扶持、公共图书通借通还、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地方戏曲艺术推广等八大文化民生工程,把市民文化福利变成文化权利;首创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在全国推广,创建全国首个《书香城市建设指标》评价体系……这座城市的“文化情商”和“文化智慧”让文化建设者赞叹不已。

    似湖水的沉静,如江河的奔放,张家港以文化的包容和开放,塑造鲜明的城市个性,在历史、现在、未来的时间长河中烙下独特的印记。

    张家港市委书记徐美健说,张家港把文化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通过全面助推“文化张家港”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精神支柱和思想道德基础,把全体市民的智慧力量更好地凝聚起来,把社会各界的创业激情充分激发出来,齐心协力推进率先基本现代化建设。

    巧辟蹊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来“源头活水”

    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张家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谋划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促进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新兴城市文化资源不足、文化空间狭小,县域地区文化活动水平不高、内容单薄,公共文化产品不够丰富、质量不高……面对文化发展的重重障碍,张家港把目光投向
了因时间久远而越发积淀丰厚的灿烂长江文化。

    自2004年起,张家港从其在“长三角”所处的经济地位及区位条件出发,从张家港民俗民风的实际出发,首倡并率先推进实施了“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这一综合性的公益文化建设工程,携手西藏、青海、云南、重庆等长江流域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于每年11月在张家港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精心打造了“长江文化”系列品牌活动,整合长江流域的文化资源,促进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

    8年来,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以弘扬长江文化为主线,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两大活动每年轮替举办,并有全国性的书画展、文艺表演、研讨会等分项目同时举行。至今,已举办中国文化发展论坛、长江流域地方戏剧发展联盟研讨会、“长江颂”全国诗歌作品大赛、全国小戏小品大赛等各类跨区域大型公益文化活动60余项。与此同时,通过2004年百名书法家写长江,2005年百名画家画长江,2006年百名词曲家和歌手唱长江、2007年百名摄影家拍长江、2008年百家媒体看长江、2009年百名作家颂长江等系列活动的举办,从多个艺术层面展示了长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有超过80万沿长江12省(区、市)的群众参与活动。

    雪域文化、巴渝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等灿烂辉煌的长江流域文化,在张家港形成碰撞交流。在提供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城际文化合作的同时,张家港巧妙地打响了城市文化品牌,实现了城市文化的跃升。

    张家港“无中生有”的结果,不仅使长江文化在张家港展现与融合,而且使先进文化元素注入现代城市精神,逐渐融入了张家港的发展理念,丰富城市个性特质,在“长江文化”的带动下,东渡文化、河阳文化、香山文化、沙上文化、暨阳文化等一批张家港本土文化品牌竞相绽放。目前,全市8个镇全部创建成为苏州市级以上特色文化之乡,张家港市和塘桥镇、凤凰镇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戏曲之乡”、“书法之乡”和“山歌之乡”。

    “六大文化品牌”接连开花结果,张家港的文化遗产挖掘也不断取得新突破。东山村遗址入选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良渚文化高度的社会文明找到了源头;黄泗浦遗址成为首批“江苏大遗址名录”的8处遗址之一,不但为唐宋时期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同时为中外文化交流、陆路和海运交通路线以及海岸线变迁等诸多课题的研究开拓了新视野……文化保护成为张家港的城市意识,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之中。

    创建全国首个《书香城市建设指标》评价体系,成为张家港文化发展的新标杆。张家港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合作,组织部分机关工作人员以及200余名大学师生志愿者分赴全市各地走村入户,全覆盖地开展了张家港市全民阅读基线调查工作,历时近两个月,走访全市1900余户家庭、200余个单位,采集有效样本2040个,经问卷回收、电话复核、数据录入、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报告撰写等环节层层把关,目前已发布了《张家港全民阅读状况调查研究报告》蓝皮书。在此基础上,张家港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书香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变模糊型推动为制度化约束。该评价体系分为阅读环境、阅读设施、阅读成效三块,涉及18大项指标、62小项评价内容,将“书香城市”概念性的定义以量化、可考的指标形式体现出来,制定中长期实施规划,具有时代性与先进性,思路清晰、体系完备、逻辑严谨,评价体系的内容框架合理可行、评价方法科学、可操作性强,具有原创性,在全民阅读评价方面具有填白意义。

    如今,高高擎起的“长江文化”大旗,不仅促进了张家港市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源头活水”,还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质,激发了城市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发展潜能。

    全国首创,“小网格”激发文化“大活力”

    “张家港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和公平的问题,促进了文化的全民共建、全民共创、全民共享。”9月25日-26日,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张家港新模式”为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打开了一扇创新之门。

    去年11月,张家港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在原有市、镇、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把全市所有村(社区)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个“文化网格”,每个“文化网格”配1~2名网格文化员,使“文化网格”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单元,从而不分城乡,将全市所有区域、所有群众均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范畴。这种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产生了类似经济学中的“鲶鱼效应”,给该市的公共文化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在经过张家港市文广新局组织的培训后,1075名“文化向导”活跃在各个“文化网格”里,作用日益明显。锦丰镇乐杨村的网格文化员张菊兰几年前自己组织了一个文艺团队,但只是凑在一起练练身体。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推行后,她成了一名网格文化员,她的团队也成了“正规军”,升级为“锦丰乐杨网格兴艺健身队”,“原来我们排练节目就是自娱自乐,但是现在得到我们居民认可之后,我们的信心也更足了,队伍也越来越壮大,现在我们还走出去,参加市里镇里的演出。”张菊兰高兴地说,作为一名网格文化员,还有一份更重的责任就是要充分了解居民的文化需求,反馈给文化部门,以便提供更多切合需求的文化服务。

    目前,张家港市在全市的村(社区)划分出了955个“文化网格”,这些网格究竟怎么划分?张家港市文广新局局长陈世海说:“张家港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地方口音就有四五种,文化、习俗各有特点。所以我们在划分网格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人口居住密集度、文化关联度和群众意愿,而不是硬性的一刀切。”在科学划分网格的基础上,张家港市还从基层选拔文化志愿者担任网格文化员,每个“文化网格”配1~2名网格文化员,而他们可以说是网格文化的灵魂人物,就好比是一个个互联网的节点,将整个文化网络串联了起来。

    由于他们来自群众当中,对身边的文艺才干和群众文化需求十分清楚,通过发挥桥梁和引导示范作用,充分发掘更多的文艺人才,组建更多的群众文艺团队,使基层群众不仅成为文化的参与者,也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全民达人秀、才艺PK赛、民间艺人赛、百团大展演等一系列网格文化活动正在张家港城乡大地蓬勃开展,“草根”的文化热情在无形中化解了基层文化供需的矛盾。“文化网格”间互动交流的常态活动机制,实现了文化服务的交互供给。

    张家港依托“文化网格”创新性建立了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文化产品配送和文化辅导机制以及免费开放服务项目动态调整机制,但是,机制运行的效果如何,“文化网格”的建设情况如何?这些都需要科学的评估。为此,张家港市邀请专家学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制定了《张家港市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镇评选办法》、《张家港市示范文化网格评选办法》、《张家港市示范网格文化员评选办法》,在“文化网格”这一平台上,探索实施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评估。

    完善的机制,激发了群众的文化创作热情。杨舍镇邵巷社区文化网格的梦韵艺术团,在市文化馆义务辅导员的辅导下,创排了戏曲舞蹈《桃花扇》,在全市广场舞大赛中一演成名,目前已成为杨舍地区知名的舞蹈节目,先后演出50余次,并在首届苏州市群众文化广场舞比赛中获得铜奖;南丰镇建农村文化网格打造廉政文化,开设了“廉政园”特色文化展示厅;大新镇大新村文化网格300平方米的舞蹈排练室设备齐全,各类舞蹈参与人数与日俱增。

    随着网格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张家港市文化部门和各区镇创新开展了文化义工招募活动,吸引机关干部、教师学生、企业职工、离退休老同志等10 多类人群担当文化义工。目前,全市有870多名文化义工活跃在城乡“文化网格”。全市群众文艺团队的数量由最初的145支激增到339支,全市各镇、文化网格新创作文艺节目超过300个,累计编排剧(节)目超过3000个。今年1至8月,参与群众已突破100万人次,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促进了群众由文化服务的接受者变成文化服务的提供者。

    张家港市长姚林荣说,用“小网格”撬起公共文化服务的“大体系”,张家港的公共文化建设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由分散、分割向整合、一体转变;公益性文化机构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文化服务方式从单一供给向多元供给、交互供给转变;群众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

    双轮驱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共建软实力

    看似不起眼的连环画,不仅成了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两年前,从事机械制造20多年的本土企业家朱展兆突然转向办起了文化公司,成立张家港东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相继出版了《张家港历史风俗图说》、《兵马俑》等连环画作品,并翻译成多国文字在瑞典、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发行,而以连环画为主题开发的衍生产品年产值已超2000万元。

    “近几年来,机械制造行业也面临着企业转型问题,于是我想到文化产业。这是一个朝阳产业,而且我们国家有着这么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要很好利用起来。” “东山文化”正在规划连环画衍生产品开发投向中国瓷器、中国刺绣等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商品,利用这些“中国符号”扩大连环画产业的影响力,计划每年推出3-5本精品连环画作品,用5年左右时间努力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连环画创作、出版、发行、出口基地。

    小小连环画走向世界,成为张家港文化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张家港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文件,积极构建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张家港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至2015年,张家港市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该市GDP的比重达到5%左右,形成现代与传统融合、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组织体系健全、技术领先、资源集约利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芳说,一个文化强市除了要形成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还必须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

    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近日揭晓,张家港艺术中心评弹演员季静娟以现代短篇弹词《良心》荣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这是该市演员首次获得牡丹奖这一中国曲艺最高奖项,张家港市也是这次大赛全省唯一获奖的县级市。80后张家港年轻笑星倪夏宇获得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提名,并闯入9月份第六届CCTV相声大赛决赛。

    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针对现有各类优秀人才“引进难”现象,张家港搭建平台、拓宽渠道,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走市场引进人才、赴高校招聘人才、办大赛选拔人才等方式,引进了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和专技人才。截至目前,全系统共引进各类专技人才40多名,其中正高职称领军人才1名,硕士研究生8名,通过第二届全国文艺招贤大赛引进优秀文艺人才17名。

    加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是锻炼文化队伍、推进文化繁荣的重要载体。张家港市把艺术生产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抓手,围绕“专业院团列入全省戏剧、曲艺院团创作和演出第一方阵;群文创作惠及百姓,冲刺全国重要奖项”目标,不断加大艺术生产的投入和扶持,每年用于全市文艺创作生产及奖励的资金超过300万元。2011年,该市专门出台了做大做强市艺术团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用于专业剧团的软、硬件建设与艺术生产的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每年财政安排150万元专项支持专业艺术生产创作。

    全市平均每年创作的作品均在3000件以上,其中在各级各类文艺活动和赛事中参演、参展和获奖的作品达200多件。在第四届“中国戏剧奖 小戏小品奖”比赛中,张家港共获五项大奖;戏剧小戏《吴二赖讨田》、《喜搬家》获得第十四、十五届“群星奖”群星大奖和金奖;大戏《一盅缘》入选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一系列文化精品的横空出世,构筑起一个文化高地,提升了张家港的文化影响力。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