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为期两个月的“2012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引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来自10个国家地区的18位艺术家所带来的23组59件作品,风姿各异,争奇斗艳,让参观者一饱眼福,尽情享受了一回“艺术盛宴”。 其实,如今在繁华的上海街头徜徉,雕塑比比皆是,甚至有些社区内也立有让人赏心悦目的雕塑。上海大剧院画廊总裁俞璟璐认为:“这几年的上海公共雕塑艺术有了很大进步,如浦东世纪大道的大转盘""日晷""雕塑、浦西南京路上纪念""五卅运动""的大雕塑等都是属于上海城市的公共艺术佳品”。城市雕塑犹如浦江两岸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它的频现大大地增加了上海的迷人景观,也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 同时,雕塑美化城市所带来的变迁也提升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和形象。据近日发布的由交大“国家形象与城市文化创新战略研究基地”所做的《上海国际城市形象调查报告》显示:国际人士普遍认可上海城市建设,对于亦古亦今、中西合璧的上海,近8成国际人士来沪后对上海的好感进一步提升。在国际人士眼里,除“金融中心”的认知度最高外,“文化”是上海作为国际都市被认同的首要特征;作为海派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得到国际人士的充分肯定,其中就有城市雕塑的作用和意义。 美国城市设计专家弗里德里克*豪威认为:“设计合理、富有艺术性,城市所需的""氧气""供给就顺畅,城市机体就不会""患病"",因此,城市空间决定市民的生活质量,不仅是地理的自然属性,还体现城市的精神风貌”。作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和元素,街头、社区的公共雕塑对市民最为贴近,最为直感,也最有艺术感染力。那些布局合理、形象优美、寓意丰富的公共雕塑,不仅充满独特的创意,更让人感到身处闹市里的一份难得的恬静与安宁,心灵瞬间得到了释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城市环境设计理论家理查德*道伯尔断言:“城市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似乎都有这么一种自然而然的感受,即:在城市中,人既为经历着历史和发展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又被城市到处闪现的创意和视觉光芒所震撼和启迪,因此,人往往被动感的城市所吸引和牵动。这种城市化带给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变化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城雕热”在全国不断升温,各地建设城市雕塑的数量之大、速度之快,在当今世界是罕见的。但是,在城市雕塑的推进过程中,质量问题凸显,扭曲题材、形态丑陋的雕塑作品屡见不鲜。早在1986年,雕塑家吴少湘在《中国美术报》上刊文《雕塑比中国画还要危机的现状》称:“拙劣的城市雕塑将永远破坏整个环境,而相当一批这类雕塑正在全国兴起。”如今26年过去了,这类拙劣的雕塑似有增无减,它们霸占着城市的空间,玷污着社会的视界,浪费着公共资源。无怪乎,8月12日,当媒体发布乌鲁木齐的“飞天”雕塑图文微博后,很快在网上引发热议,大家纷纷感慨,整个雕塑“缺乏创意”、“太吓人了”、“毁坏市容,很不协调”等。随后,由搜狐发起的“2012年十大丑陋雕塑评选”活动引起社会极大关注。郑州中原福塔的那组“流氓猪”雕塑暂获网友投票数的首位,北大的“裸体猛男”、山西大同的“二B青年”、乌鲁木齐的“飞天”、桂林的“扶老”等雕塑都上了候选榜单。从城市文化、视觉审美、公共空间的角度出发,评选出“与周边环境和自然条件极不和谐”、“体态怪异、恶俗”、“盲目仿生、盲目崇洋”的拙劣雕塑,当能对净化城市空间、美化城市环境起到一种助推的作用。 有识人士认为:“城市公共雕塑的建设过程实际上是城市管理者、雕塑家、开发商或企业家、城市公众这四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博弈。”此言在理!城市雕塑的美的打造确实需要这四者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接受城市公众的审美检验。惟其如此,拙劣粗制的雕塑才能尽快退出城市空间,莫让它成为一座美好城市的“牛皮癣”有碍观瞻!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