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是国家级贫困县,然而,在市委宣传部牵头的帮扶集团帮扶下,如今已成为三峡库区的“文化富县”。
红叶点燃“旅游文化”之火
巫山有三峡、小三峡等旅游资源,旅游是该县的支柱产业。可是,多年来主要是过境景观游,对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对游客的深度吸引力不大。
2007年,在市委宣传部的建议下,巫山在旅游文化上迈出重要一步:以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三峡拍摄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为文化背景,利用三峡漫山遍野的红叶,举办红叶旅游文化节,激活较为冷清的巫山秋冬季旅游。
红叶节得到了宣传部帮扶集团各成员单位的全力扶持,以重庆日报为龙头的市级新闻媒体,对巫山红叶及旅游文化进行了持续的宣传,围绕巫山红叶,组织出版了巫山旅游典故等丛书,扶持《三峡红叶随想曲》的创作,推动《三峡恋》、《巫山的红》等影视剧在巫山拍摄创作,帮助巫山举办“巫山红叶杯”全国摄影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使巫山红叶在全国形成了影响力,推动了巫山旅游文化的发展。
“红叶点燃了巫山的旅游文化。”巫山县旅游局负责人说,从红叶节挖掘出来的神女文化,推动了神女景区的开发;小三峡内的悬棺、古栈道文化的挖掘,增加了巫山原有景区的文化内涵;巫山新城内以展现巫山历史文化和三峡文化内涵的文化设施和景点的建设,使新城成为一座文化旅游城。
红叶点燃的“旅游文化”之火,促进了巫山旅游产业的发展。2011年,巫山接待游客从2007年的135万人次增加到3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从6亿元增加到近12亿元。今年一季度,巫山的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了27.5%和26.7%。
历史文化中挖出巫山“文化宝库”
据悉,由重庆出版社出版、80多万字的《巫山诗文》第一卷将在年内完成。《巫山诗文》将出10卷、共600余万字,收录从先秦至当代有关巫山的诗、文、赋、词、曲等作品,以及近百年海峡两岸研究巫山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民俗、文化、旅游等资料。这套大型综合性文集,将填补我国对三峡文化特别是巫山文化研究的空白。
而这部挖掘巫山历史文化宝库的大型文集,也是市委宣传部扶贫集团文化扶贫的成果。市委宣传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文集的编撰,由扶贫集团成员之一的重庆出版社免费出版。
投资5000多万元、建筑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的巫山博物馆,已在今年初建成。巫山文广新局负责人说,在这座博物馆里,将分期分批向公众展示巫山5000年历史文化的2万余件文物。
在巫山新城广东中路,有一座圣泉文化公园。公园里,三峡纤夫、远古“巫山人”等展现巫山数千年历史文化的雕塑,成为巫山市民和游客了解巫山文化的“展馆”。
像这样的历史文化“展馆”,在巫山新城还有多座。
在巫山滨江路上,长500余米的“巫山文化雕塑一条街”已经建成。记者在这条街上转了一圈,见不少游客都被屈原、宋玉、李白、刘禹锡、陆游等11位与巫山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十巫”的雕塑和《高唐赋》、《神女赋》两面景墙所吸引,驻足在雕塑前细细品味巫山历史文化的内涵。
“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是诗人咏颂巫山的著名诗句。高塘观和文峰观,是巫山两座闻名于世的道观。在挖掘历史文化中,巫山规划并启动了朝云、暮雨、文峰、高塘4座文化公园的建设。朝云、暮雨两座文化公园将在今年国庆节前建成开放,高塘、文峰两座公园将在年内开建。
国贫县里的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富文化”
在市委宣传部扶贫集团的文化扶贫下,巫山这个国贫县里的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富文化”。
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市新闻出版局、市文广新局等扶贫集团所属单位的帮扶下,巫山实现了乡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的全覆盖。通过因地制宜地发展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和农村综合广播系统建设,如今,巫山再偏远的乡村,也是广播天天响、电视家家看。同时,扶贫集团还援建了哨路、阮村、瓜瓢等20多所贫困村学校。
在巫山新城,新建成的一座有592个座位、72平方米的影院,观影效果不亚于重庆主城区豪华影院。然而,这座影院的电影票却不出售,而是分发到社区,居民免费观看。
在农村,农民文化生活也在得到根本性地改善。今年开始,巫山投入1500余万元,在大昌、官渡、骡坪等10个巴渝魅力小城镇和100个巴渝魅力美丽农民新村,实施建一个功能配套的文体广场、配备一套功能完善的专业音响、安装一套节目丰富的农村广播系统、组建一支精干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每月开展一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的“五个一”工程,让贫困村的农民也享受到“富文化”。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