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文化 城市的“软件和灵魂”
时间:2012-06-08 10:10来源:金华日报 作者:许晓云
|
|
团队档案
婺文化研究创新团队,所属单位金华市图书馆,共有成员6人,创新方向为研究与传承婺文化,创建婺文化优秀品牌,共出版婺文化研究专著2部,参与、策划《婺文化丛书》51部,召开国家级婺文化学术研究会3次,完成课题5项。
“你知道什么叫婺文化吗?”记者刚走进婺文化研究团队带头人、金华市图书馆馆长周国良的办公室,他开口就问道。
周国良说,婺文化是他们提出来的。2005年8月,金华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引发新一轮的文化建设高潮,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的建设列入政府工作计划。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的是一个城市的硬件和躯体,即人们通常理解的“城市名片”、“城市文化形象”,而区域文化铸造的是一个城市的“软件和灵魂”,即人们通常理解的“城市灵魂”。
金华的“软件和灵魂”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金华文化,也就是我们以往经常引用的“八婺文化”。“八婺文化”对金华人的生产生活及对金华的今后发展有哪些影响,能否真正起到推动作用?“八婺文化”的内涵能否全面提升金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这些都是金华人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金华历史上,本没有婺文化的概念,史上称金华文化为“八婺文化”。金华在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改置婺州,中间曾设为东阳郡、婺州路和宁越府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改为金华府,明成化七年(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古有“八婺”之称,人们也就习惯将金华区域文化简称为“八婺文化”。然而随着历史的变革和发展,金华历史上曾有的宣平县、汤溪县、金华县相继撤销,同时增加了磐安县、金东区和婺城区。因此“八婺文化”已无法涵盖金华文化的整体内涵,其名称应统一称之为“婺文化”。
2006年9月,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一部12万字、有400余幅精美图片的《婺文化概要》出版,重点介绍了婺文化中的婺学、婺剧、民间文艺、婺州古瓷、婺州古建筑、婺州名产等,全面展示了金华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本书的出版对“婺文化”的范畴进行了较为确切的定位。2007年,在市文化局支持下,“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一个集合了金华市文化部门、在金大中专院校及婺文化研究爱好者、学者等力量,专门研究、传承和宣传金华历史文化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成立。
该团队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婺文化学术研究,围绕五大文化项目开展研究活动,五年来,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设立婺文化课题补助,编著出版一大批优秀地方文献。定期开展《婺文化系列丛书》课题申报立项工作,并积极帮助想出书而又有困难的“婺文化”著作者出书,鼓励婺文化研究爱好者深入研究,现已编辑整理出版了五批高质量的《婺文化丛书》(59部)。
创办“婺文化大讲堂”,并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宣传。“婺文化大讲堂”是以金华婺文化为主题,邀请各文化专家学者、名人名家前来讲课的公益性学术讲座,诸如“婺文化的特点与地位”、“金华历史名人系列之艾青”、“金华地区礼俗音乐研究”等,自2007年3月婺文化大讲堂首讲以来,它走进校园、走进农村、走进社会,深入到千家万户。2009年,“婺文化大讲堂”被浙江省文化厅评为“浙江省优秀品牌讲座”。
组织召开全国性婺文化学术研讨会,提升婺文化理论研究层次。2007年召开“婺州窑烧造工艺认证会”,邀请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等名人,对金华婺州窑在中国陶瓷历史地位、工艺技术进行一次重新定位;2009年围绕“婺州窑传承与发展”问题,召开中国婺州窑学术研讨会,提出要化被动的抢救性保护为主动的规划性保护等一系列举措,学术影响很大。2008年又邀请了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戏曲研究专家,围绕“关于婺剧的个性特色和婺剧发展中如何保持个性特征”展开研讨,并对婺剧个性与共性问题、剧种发展与保护、婺剧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三个层面做深刻剖析,为保护婺剧这一古老剧种迈出了重要一步。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