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北六条
燕山前卫守皇城
卫名化作胡同名
西四北六条,旧称燕山卫胡同,因明代设有燕山前卫的指挥部而得名。清代以后相继改称卫儿、魏儿、南魏胡同。
明代的军事管理,分设都督府、都指挥使司、卫、所四级机构。明初,在京城驻有12个由皇帝直辖的亲军卫。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增强实力,又将周边地区的10个卫调入京城,提升为亲军卫,其中就有燕山前卫。亲军卫共有112处营房,驻守在皇城四周,燕山前卫负责防守皇城西部,指挥部所在的胡同,就被叫作燕山卫胡同。
《明史 •兵志》记述,皇宫里的警戒由亲军卫负责,每个卫轮值三天。每逢皇帝上朝,宫门开启后,要先由卫兵们进宫布置好警戒,然后才放百官入宫。晚间巡夜,卫兵们身佩铜令牌,手持铜摇铃,按规定路线每巡逻一圈,都要到值更将军那里盖印登记,颇似现在的打卡制度。
北京以卫得名的胡同有不少,如安定门内的五道营胡同,原名即武德卫营胡同,白塔寺南的机织卫胡同,原名即济州卫胡同,而恶名昭著的锦衣卫,旧址就在人民大会堂西侧。
西四北七条
能征善战立功封侯
指挥工程奠基北京
西四北七条,旧称泰宁侯胡同,因明代住着泰宁侯陈珪而得名。清代,道光皇帝名叫旻宁,“宁”字须避讳,泰宁侯胡同改称“泰安侯胡同”,同期,北京南城的西门广宁门也被改称为“广安门”。
陈珪原籍泰州,1368年跟随大将军徐达北伐,攻占元大都后,因作战有功被授官职,之后又调入燕山中护卫,成为封地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的部下。后又在多次战役中立功,被朱棣封为泰宁侯。
朱棣称帝后,于1403年将北平升格为北京,又于1406年决定在北京营建皇宫,预备迁都。驻守在北京的陈珪被任命为建都工程指挥官。《明史》说陈珪计划周密、条理分明,深得皇帝器重和信任。1421年初,朱棣颁布《北京宫殿告成诏书》,宣告正式迁都,但在建都工程中耗尽精力的陈珪没有看到这一天,他已于1419年病逝于泰宁侯胡同里的泰宁侯府,终年85岁。他的后代子孙共有13人相继承袭爵位,直到明亡。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将北京内城划为八旗官兵驻防营区,原居住者不论官民一律被驱至外城,京城奠基人陈珪留下的泰宁侯府邸老宅被八旗新贵夺去,仅存的泰宁侯胡同名称。到了道光年间也被改成“泰安侯胡同”。
西四北八条
武安侯府世居二百年
宝禅寺留下大荷花缸
西四北八条,旧称武安侯胡同,因明代武安侯郑亨的府邸建在这里而得名,清代以后又被讹传为武王侯胡同。
郑亨原籍合肥。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杀向南京,去夺取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郑亨率部归顺了朱棣,并在攻占南京等历次战役中屡建奇功。
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上皇位后,论功行赏,封郑亨为武安侯,随后派他去镇守北京。郑亨在北京建造了侯府,侯府所在的胡同此后被称为武安侯胡同。
朱棣做了皇帝之后,曾五次亲征退守北方草原的元朝余部,郑亨每次都率军参战,并奉命在大同、宣府等处边关镇守多年。1434年,郑亨病逝于大同任上,他的子孙连续8代继承爵位,世代居住在武安侯府里。直至1644年明朝灭亡,武安侯府在武安侯胡同里存在了242年。
北八条北边不远处的宝产胡同,旧称宝禅寺胡同,因有宝禅寺而得名。1907年,老和尚将宝禅寺迁至今西四北八条37号院。中国规划网北京12月6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