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符号 >

凝固的历史印记和城市“灵魂”

时间:2010-11-05 11:3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潘启雯

  ——从书籍中领略老建筑的文化魅力

 

 上海外滩老建筑

 

 上海外滩老建筑

 

  老建筑作为时代信息的载体,是一定时期城市文化的积淀,一个标志性的老建筑群体甚至会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代表着一个城市特有的风貌。如何保护、规划好那些珍贵的老建筑,充分发挥好它们的文化功能,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片砖块瓦保留着历史的记忆

  在一定意义上说,老建筑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面孔。遍布各个城市大街小巷、风格各异的历代建筑物,彰显着各自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独特品位。

  聂鑫森的《中国老房子之谜》(新华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引领人们走近传统建筑中的亭、台、楼、阁等经典形态,追溯它们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建筑样式、对中国“老房子”得以全面领悟和认知。

  面对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当下年轻人或许不必再感到困惑了,由何兆兴编写的“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丛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老门楼》、《老楼阁》、《老版坊》、《老书院》、《老祠堂》、《老会馆》、《老戏台》、《老宅第》,这套丛书的问世,可以让那些对老建筑了解不多的读者轻而易举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版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另外,本丛书还注意展示地域的多元、历史的多变、人文的多样、匠人与艺人手法与技术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异造就的审美的缤绘,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中国古代各个城市建筑文化浩无际涯的宽度。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在宁波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那些不同风格、不同背景下所遗留下来的老建筑,一直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与风情。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建筑的身影逐渐湮没于喧嚣的尘土之中。徐文浩的《宁波老建筑》(宁波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从古宅民居出发,经由祠堂戏台,打量学堂书楼,审视工程设施,领略桥梁百态,仰望古塔风情,注目宗教场所,由居家指向社会,由日常回归信仰。每一类建筑,既有反映建筑物整体风貌的照片,也有凸现建筑物细部结构的特写。捧一部这样的作品穿越大街小巷,寻访故园遗韵、市井民风,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体味历史变迁的沧桑,这实在是闲暇者的一大乐事。

  张润武、薛立、张菁撰写的《图说济南老建筑》(济南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拖拖的《城市遗风:大连老房子审美》(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杨军主编的《杭州老房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李明的《青岛,老房子的记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娄承浩和薛顺生共同编著的“上海老建筑丛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上海老建筑》、《老上海花园洋房》、《老上海经典建筑》、《消逝的上海老建筑》;1994年至2006年连续出版的“老房子丛书”亦让人耳目一新,譬如马丽华的《老房子:西藏寺庙和民居》,李玉祥和王其钧编写的《老房子:北京四合院》,郑光复编著的《老房子:江南水乡民居》……透过这些书,可以读出各个城市的历史沧桑、民俗风情、政治伦理、经济财力、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等文化信息,领略各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大魅力还在于,在这些老建筑的片砖块瓦之间,还保留着一段段风雨激荡的历史深处的记忆。

  异域老建筑的别样风情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时下的城市,新建的、正在设计的建筑五花八门,有本土的、有外来的、有混血儿的,一阵阵喧闹与争论让人有些窒息。忽然发现,有一些建筑,似乎被忽略了,它们静静地存在了很久,尽管建造年代久远了,但是依然精致耐看,传达着不老的精神。作为城市一员,它们完成着承载人类活动的使命;它们因为优秀,永远都不会被遗忘。且让我们通过几本书领略异域老建筑的别样风情。

  老房子不仅记录了岁月的变迁,也展现了各个时代不同的建筑风貌和风土人情。朱子仪的《纽约老房子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主要选取纽约现存有代表性的112处老房子,从底层住宅、公用设施,到商业建筑、博物馆和摩天大楼,通过大量照片和描述性的文字呈现它们各自的风采和厚实的经历。本书在建筑层面透视那些冷冰冰的老房子的同时,展现纽约活生生的历史场景。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工程技术,更应看成是人类最大的社会文化的物化。在西方国家,从古到今建筑都被看做是最重要的艺术门类。约翰·罗斯金,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既是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又是科学家、诗人、环保主义者和哲学家,他的趣味和去向是那代人的精神标准。《建筑的七盏明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的出版者称本书为建筑学杰作,它不同于一般的建筑书,罗斯金在书中主要阐述了建筑的七大原则:“牺牲原则”、“真理原则”、“权力原则”、“美的原则”、“生命原则”、“记忆原则”和“顺从原则”,为20世纪的很多建筑和设计提供了灵感。此外,罗斯金还认为建筑是从先辈手中继承下来的东西,并映射出先辈生活的景况——这种思想对当今的老建筑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

  钟敏的《法国老建筑改造经典案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则以经典的法国老建筑改造情况为例,将法国老建筑改造的历史和现状、具体建筑的改造个案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剖析,让读者们通过这本书,深入地了解法国建筑师和老建筑业主们,如何在种种局限中,发挥自己的创意,让老建筑焕发出新的光彩——这难能可贵。

  老建筑的人文关怀

  现代人好像生活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人们向往着住进新房子,却又不能不为有着千年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渐渐消失,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作家祝勇的《再见,老房子》(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作家不多——因为一部分作家将其视做历史的残余,全然不屑一顾;一部分作家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写一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都在其中。与此同时,作者虔诚先人的创造,追寻祖辈的精魂,欣赏昔日的生活气质,并用精致的文字勾画出在时间隧道中失散了的画面。但他与“寻根文学”不同的是他更关切文化的本身。

  在不少城市,老(旧)建筑被视为落后的象征,先是被推土机夷为平地,然后是高楼在原地拔地而起。然而,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加拿大籍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1916~2006)早在1961年就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中提醒人们:一个地区的建筑应各色各样,应包括有适当比例的老建筑。没有那些破旧的老建筑,城市很容易失去活力——面对着那些曾经栖息着人类欢笑悲伤的老建筑,“征服”有时也会变成贬义词。雅各布斯认为,“所谓的老建筑,我指的不是博物馆之类的老建筑,也不是那些需要昂贵成本去修复的气宇轩昂的老建筑,而是很多普通的、貌不惊人和价值不高的老建筑,包括一些破旧的老建筑。”

  老建筑的保护范式有很多种,建筑本身的渊源也是其重新开发价值的基础。因此,在《老建筑新空间》(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中,作者韦莹依照老建筑的原有风格,为读者分为三大类型:西洋建筑、老工厂与仓库、传统建筑及其他。从中人们可以看到,在建筑美学、生态空间、城市景观等各种保护、再利用规则的平衡之中,在新所有者开发诉求和设计者重建智慧的共同作用下,无论是单体老建筑还是建筑群保护区,都显露出独特的趋势和想象力。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虽然不少现代建筑都十分华丽,但是许多人还是希望具有特色的老建筑能够维持原貌。原因很简单:就像人活一世总要有点值得留恋的往事一样,就像“潮涨潮落”总要留下几枚记叙海之歌的贝壳一样,当代人总要给后人留下点用以“追溯历史”、“探本逐源”的东西吧。 中国规划网北京11月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