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符号 >

有尊严的文化遗产让城市更美好

时间:2010-07-07 10:04来源:未知 作者:白雪松

 

世博园中国元素传习区,来自加拿大的丹青(右)被中国鄂伦春人居住的“撮罗子”所吸引。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文化遗产演绎出城市迷人的底色,使城市变得更美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如是阐释文化遗产和城市的关系。

  “要让文化遗产拥有尊严”

  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千百万观众,在世博园区里领略风姿多彩的城市文化,也充分感受到了世界各国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热爱和骄傲。“事实上,向往美好生活的城市,必然使文化遗产拥有尊严,而有尊严的文化遗产,必然使城市更美好。”单霁翔说。

  单霁翔认为,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园。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就像一部部史书,记录着沧桑岁月。保留下文化遗产才能使城市的历史连绵不绝,才能使人类的发展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才能使城市散发出历史的魅力和时代的光彩。“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如此精心保护文物建筑、历史城市,建设了2970多座博物馆保护这些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文物。”

  当下,中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各地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而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也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单霁翔告诉记者:“面对种种问题和挑战,每一座城市都必须以文化战略进行审视,从全局的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期得出正确的创新理念。”

  “今天没有必要担心列入的文化遗产数量太多,我认为和全球人类的共同需求相比,和我们子孙后代的需要相比,今天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上可供我们保护的文化遗产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面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单霁翔提醒,“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地为当代,更为后代子孙,把更多的文化遗产列入保护之列。”

  “不能随意处置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2005年12月,中国决定设定首个“文化遗产日”,标志着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性转型。由此,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方面也更加强调世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

  单霁翔表示,文化遗产的创造、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历史过程。当代人并不能因现实的优势而有权独享,甚至随意处置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他认为,未来的人们同样有权利享用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因此每一代人都有分享文化遗产的权利,也有承担遗产保护的责任,尤其要使更多的青年人融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行列。”单霁翔说。

  随着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已经积极参与其中。例如,羌族碉楼与村寨抢险修缮等难度较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都有当地民众的参与。

  在单霁翔看来,强调公众参与性意味着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各级政府、文物工作者的权利和职责,而且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因此必须尊重和维护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只有当地民众自觉、倾心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有尊严,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有强盛的生命力。”

  保护呈现六大趋势

  单霁翔指出,当前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方面,也呈现出六个趋势:一是文化遗产保护要素方面,从文物保护重视文化要素的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同时注重由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混合遗产、文化景观的保护发展。

  二是从重视“静态遗产”保护向重视“动态遗产”保护方向发展。“文化遗产并不是死气沉沉,完全可以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充满生活气息的。”

  三是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尺度方面,从重视文化遗产的点、面的保护到注重大型文化遗产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面发展。

  四是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尺度方面,从过去文物保护重视古代文物到后来重视近代史迹,到现在也要重视“20世纪遗产”和“当代遗产”的保护。

  单霁翔指出:“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急剧变化,如不及时对现代文化遗存加以发掘和保护,我们很可能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忘却昨天的这段历史。”

  五是从过去重视宫殿、寺庙、教堂、纪念性建筑,到今天重视反映民间普通民众生活的建筑保护。

  六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形态上,从过去注重物质要素的保护到今天同时注重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保护方向发展。

  “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是对原有认识的继承与发展。从古物到文物,再到文化遗产,反映出人类认识由注重物质财富向注重文化内涵,再向注重精神领域的不断进步。”单霁翔说。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