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生钟爱和从事的事业——京剧艺术,其诞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京剧第一次进入上海是在1867年,当时引得全城轰动,市民争相观看,一睹为快。1876年,上海《申报》正式刊出“京剧”之名,意思是来自北京的戏剧剧种,从此这一称谓取代了“西皮二黄”,而一直沿用到今天。
随着京津名家谭鑫培、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相继到上海演出,上海本地同样涌现出大量的名角,其中周信芳先生成为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正是他使上海成为海派京剧的发祥地,与北方京剧形成双峰并立的良性竞争局面,开启了长达近百年的京剧鼎盛时期。 与许多戏剧剧种相比,京剧的历史并不长,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它成为国剧、国粹,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呢?我认为,除了京剧集中华艺术之大成;京剧云集了众多大师级人物以及大量经典作品;京剧艺术语汇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拥有最广泛的观众群体等原因之外,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京剧得到了城市的有力支撑和推动。正是城市强大的集中性与辐射性,使京剧得以极大地拓展生存的空间,赢得上升的高度,获得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京剧的繁荣也使城市文化得到极大的丰富,使城市精神得到了相当的升华。城市的力量推动了京剧的成长,京剧的魅力塑造了城市的文化。因此,京剧与城市的关系是血脉相连、无法拆解的。 当然,一种艺术自有其盛衰转变的自然规律,京剧也不能例外。但是有一点令我相信,既然在漫长的时间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空间内,我们整个民族都深深浸润于京剧的美妙艺术享受中,那么它值得也理应被我们永久珍惜、永远呵护。对京剧我们没有舍弃的理由,只有保护和提升的使命。相信只有通过对优秀传统的弘扬和提升,并与现代市场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和谐中谋共处,城市的文化才能在拥有亮丽的同时拥有一份深沉,在拥有时尚之轻灵的同时拥有一份厚重。 首先,要培养有志于京剧艺术的优秀传承者,将传统的技艺和经典剧目原汁原味传承下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妥善留存,这主要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民间的广泛发动。 其次,在忠实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运用一批优秀新编剧目,将京剧文化底蕴与现代人的价值取向联系起来,把京剧在当代的演艺时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延伸,这主要是靠京剧艺术工作者的自身努力。 我认为,只有同时做到以上两点,京剧艺术与城市文化才能同时焕发古老与现代的双重魅力,达到城市生活的美好愿景。 如果将城市比做一个健康的、不断成长的人,那么建筑便是它的骨骼和身躯,版图便是它的肌肉,科学技术、生产水平和市民社会生活水平便是它的血液,而支持、承载它的则是一条条文化经脉。京剧艺术正是一条永恒跳动的经脉,它的搏动牵动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各类艺术,它与其他千万经脉一起构成了整个城市、整个民族强大的精神网络。没有京剧的精神网络,没有文化的经脉,一个城市再怎么高耸、再怎么庞大,也只能是一个缺乏智慧、没有活力的躯壳,这是我们难以接受的。 尚长荣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