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符号的雕塑与大同文化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时间:2010-04-18 13:1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
|
城市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产业特点才能够发展繁荣,直至独领风骚,使人刮目。否则,将走向没落或消亡。其特色的优化过程也就是其城市符号的形成过程。独特的人文魅力,深厚的文明沉淀,丰富的文化内涵、雅致的文化品味,良性的产业链条,优化的城市生态,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鲜明的城市符号,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目标。在三晋大地北部,黄土高原与内蒙过高原交接处,镶嵌着一颗璀璨的塞上明珠,这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大同。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在大同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同的城市发展定位是什么?大同的明天该如何?实际上这是也是我国每个城市面临的迫切问题。应《赤子》杂志社总编田地先生诚邀,笔者谈些浅见。
中国城市化时期,煤都大同面临着挑战与全新的城市战略定位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古称平城、云中,包括四区七县,人口约318万。其地处大同盆地,晋、冀、蒙交界,内长城蜿蜒其南,外长城横卧其北,东连太行,西临黄河。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许多天然关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北方之重镇。近年来,笔者在撰写《中国崛起方略》(200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过程中,曾多次到山西大同考察,深感在大同的历史上,曾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众多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气魄雄伟的云岗石窟,是世界文明的艺术宝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恒山悬空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外瞩目。
现任大同市长耿彦波释解“大同”为:“ 大同者,尧舜之治政,天地之化育,人世之理想,大道之直行也。......大同之道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乐业安居,和谐包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可见大同之名寓意深刻,是笔者多年宣扬的人类终极生命境界“诗意栖居”的所在。大同要实现名副其实,需做至诚的努力。
20多年前,大同市就名列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又以坚实的经济基础入选国务院公布的13座较大城市,与重庆、大连、青岛齐名。那是大同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时至今日,重庆、大连、青岛等12座大城市都依靠自己的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毋庸讳言,有些大大的超过了大同。有过辉煌城市发展史和灿烂文化、优质煤炭资源的大同,今后该怎么发展?在资源型城市面临传统资源逐渐走向枯竭的前期,在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高调的的当今,如何保持城市活力,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规避城市传统产业萎缩的可怕无奈后果,还有高原环境沙漠化对城市生存环境的侵蚀威胁、人类生态环境指标制约等等不利因素,都是大同已经面临,必须面对,并要着手解决的现实和未来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城市的品质,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
大同依托其丰厚的煤炭、旅游资源,深厚久远的文化积淀,打造一个极具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潜力不仅有,而且是巨大的。众所周知,以传统产业经济均衡发展为基础,以一种适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的新型文化项目为龙头,引领和带动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振兴和崛起,不仅范例多多,成效累累,而且也正是世界范围内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城市化是二十世纪以来,人类提高生产力水平、创造生活高品质的人类文明进步活动;是人类全新的生存境界和精神栖息乐园拓展与普及;是人类告别有史以来农业文化、文明开始崭新又全方位城市文化、文明的里程碑和新纪元;是人类现在和未来生产链条、生活品质、精神享受优化体现的新模式。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平台,一定要体现出人文关怀,适合人居住,让城里的居民享受到城市带来的乐趣便利美好和精神文化愉悦,感受到爱的阳光雨露滋润下的和谐。
兴大同,一个文化的大同,美好的大同,人文的大同是历史的要求,也是大同必须做出的历史选择。
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孕育着大同的城市文化符号
大同古城至今已经历了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战国初年,这里已成为赵国的重要军事要塞。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大同由平城县治上升到北魏京都。四世纪末到五世纪末的近百年中,曾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各民族聚居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地域。当时大同空前繁荣昌盛,人口曾达一百多万。从随唐到明清,随着封建王朝的更迭,大同曾数易其名,直至辽重熙十七年(公元1048年),始称大同,一直沿用至今。此间,大同还曾是辽、金两代的陪都(西京)和明清两朝的军事重镇。
大同虽然地处塞上,其自然风光既不同于南国水乡的花红波绿,也不同于白山黑水的琼枝玉树。但她那独特的天高云阔的塞北风光,雄伟壮丽的重关叠嶂,古朴奇伟的巨刹危楼,也足以使人壮情抒怀,流连忘返。“人天北柱”的北岳恒山,巍峨叠嶂的七峰山,卧龙望水的采凉山,奇景无限,大同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
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北岸的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有洞窟45个,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 51000余尊,不仅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北魏中期“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见《水经注》)的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大同地理位置又处在边塞内长城之外,少数民族尚武的风气及边界上金戈铁马的征战生活,使古代的大同人骠悍强健,好勇善斗,这种性格延续了许多年代。在人类发展的编年史上,亚洲蒙古人种的文明即发生在中国北部的大同地域,其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张力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融合,现在的大同人已变得性格温和、体态端庄、平易近人。大同人对自己的家乡有强烈的自豪感,常称大同为“福地宝城”。大同人的衣食住行,一般比较讲究,这是有历史渊源的。明朝曾在大同做官的外地人说:“九边如大同,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而妇女之美丽,什物之精雕,民风之质朴,皆边塞之所无者。市款即久,未经兵火故也。谚称蓟镇城墙、宣府教场、大同婆娘为三绝。” 历史发展到今天,大同人的文化底蕴和地域人文理念仍然是打造具有当代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依托。
大辽国的承天皇太后,契丹族的军事家萧绰就是大同人。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她带兵长驱南下,直到黄河边,后来和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时期。这是大同的历史名人。
用人杰地灵来形容大同可谓名副其实。
依托丰富煤炭资源的厚重经济基础引爆崭新城市文化产业
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化时期城市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对国家高层而言,政府要总结各国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调整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战略。不仅对城市建设制定科学的长远规划,更重要的是制定城市产业、文化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高效提升长远战略,起码要有百年战略。
通过科学、系统、周密、可行的发展战略,形成发展城市化的共同目标和科学方法、途径,其涉及的内容是全方位的,不仅含有适合发展和生活的行政区划的调整,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带来的产品、市场、资源的地方垄断和相互封锁。而且与之相关的财政和行政的层级改革也要同时进行。当然这种变革要符合科学管理的原理,将管理的幅度和范围进行科学设置。此外,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催生促进大批经济带动力强和人员吸纳能力强的城市企业和产业是最为重要的。
大同作为闻名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更以其丰富的煤炭资源赢得了华夏“煤都”的盛誉。大同煤品质称冠全国,其低硫、低磷、低灰分、高热值,是稀有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煤。大同因煤而兴,其煤炭储量718亿吨,位居全国产煤城市之首。整个城市几乎就是一座超级煤矿。2005年,大同煤碳产销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0027万吨,销售收入实现236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历史的跨越。新中国成立60年,有“中华煤都”之称的大同向全国输送煤炭24亿吨。
目前世界上运输能力最大的万吨重载列车专业煤炭运输线路——大秦铁路通过秦皇岛港把大同和大海直接贯通。它依托万吨级装车站点和中国最大的煤炭接卸港,形成了完整的煤炭运输体系。大秦铁路上单列最大载重达2万吨以上,由4节机车共同牵引210节车厢,列车总长度达2600米。成为大同经济和链接世界的大动脉。
大同优质的煤炭产业链条,在为大同城市的就业和城市运营提供可观的工作岗位和城市功能维护的资金基础的同时,还会给大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雄厚的开发资金和便利优质的交通市场网络。这一点使大同建立未来转型文化产业的可行性大大提升。
以人文历史为本发掘城市文化产业内涵
大同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在新的时期面临一个从能源城市向现代综合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文化特色城市过度的关键时期。
随着人类一二次产业革命负效益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境况愈来愈严重,低碳经济,清洁能源已经成了人类对能源开发的重点。传统资源性城市面对这一状况,必须考虑传统资源优势很有可能变为现代城市发展劣势。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新任市长耿彦波在看到这些问题后,对大同的城市发展和未来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认识到了“重塑文化历史名城”的大同城市发展思路的重要性。这是很正确的,也是很难得的。行政长官的认识到位,为大同的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品位提升提供了契机和重要动力。
城市是供人类生活栖息的理想生活平台,人类的生活到了城市化时期,是以生活品质的提升为目标的,生存是已完成的最基础最低级的人类状态。城市的生产活动是以高效优质服务人们生活品质为唯一目的的。城市生活品质的的核心指标是文化精神生活的提升和享受。
人为什么要活着?人活着为什么?人类的理想幸福观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境界是什么?几千年来人类的智者都在不停息的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和无限的好奇心在探索这一充满诱惑和神秘的命题。钱学森先生曾经说过:人类现有的科学对大自然的探索还处于幼年,对人类自身的探索仅处于幼幼年,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会有很多很多。把现代科学尚未探索而无法解释的自然和人类众多现象简单的斥责为迷信,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
我在总结人类以冶铁技术为主体的车和驯养马为动力的“乘”为代表的第一次速度革命,以蒸汽机、电和互联网为主体内容的第二次速度革命的以速度为核心的人类时间时代的成果后发现:人类的终极境界是诗意栖居。诗意栖居是人类结束已有的时间时代迈向人类已经开始的空间时代从而实现人类终极幸福境界的最简约、最本质的概括和表述。
可见人类发明的城市,是通往人们享受诗意栖居生活的平台,追求诗意栖居是城市品质的本质追求!要实现生活品质的诗意栖居化,文化产业将是城市和城市化后人类生活的主体产业。
大同市正在做的恢复大同文化古城风貌,仅是在生活的小环境上向诗意栖居的生活状态走了一小步。但这一步是可喜的。
在恢复大同古城面貌的项目中,把重现文化古城作为重点是必要的,这是彰显文化特色——塞上古城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大同被称为“三代京华”:自公元398年,北魏定都大同,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大同作为北魏的都城近百年,时称“平城”。辽金两代,设西京大同府,为陪都之意。北魏在大同设置里坊格局,此后一直传承相继。1996年3月的两会,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伟长就保护北京传统民居发言时曾提到,北京完整的棋盘格局,只有西安、大同等城市可以相比。
大同文化古城的城墙形式的恢复是良好的开端。但是作为一个有全新的现代文化城市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内涵是远远不够的,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离诗意栖居的城市内涵品质还相差甚远。这需要打造新的文化产业链和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内涵。
依托能源旅游产业打造“雕塑”城市符号启动城市文化产业
大同市城市规划确定到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135万人,建设用地127平方公里,包括三个组团:十里河以西是以同煤集团为中心的工矿区;御河以东为新区;两河中间是需要保护的老城,也是目前的市中心。
为强化古城保护,疏解老城人口密度,规划确定以御东新区为重点,向东发展。也就是说,大同城市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一个需要突破的关口,而要实现这种战略性转变,整合城市功能向东迁移。
大同具有独特的煤炭能源产业,这是其产业的最大特色。同时以龙岗石窟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业真在兴起,成为大同的现实文化产业的主体。但无论从规模和效益上均不能与传统煤炭产业相题并论。但随着新型能源的不断开发,传统煤炭资源无论从储量、低碳竞争、使用清洁方便等优势上,都将呈逐渐衰减的趋势。作为未来承载135万人的大城市,城市产业链重新构架,城市文化和发展模式的重新考量都显得十分重要。
新大同,到底是以“一轴双城”的格局:以东城墙外的御河为界,西边是旧城,东边是新城,旧的复旧,新的更新,古今分开,新旧两立的思路进行?还是其它?
大同的城市战略定位是其城市历史上的一次真正涅槃,它关系到大同现在和未来的兴衰。
随着大同新旧城建设规模和速度的加力,按“旧城内,街道的名字也俱恢复古风,连路灯也被全部更换,以求与古风相配......在一些道路上,簇新的宫灯已开始照亮大同的夜晚。而在新区,声势浩大的修路、绿化正在进行,医院、学校、商业中心、大剧院、图书馆等一大批建筑,正以梦幻般的速度集体破壳而出。”的阵势,结合大同独特的“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探寻大同全新的城市文化产业链主体,打造崭新的大同城市符号,制定大同长期城市发展战略显得十分必要合迫切!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部,地形复杂,海拔高度1000~1500m。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温度6~7℃,无霜期为125天,冻土层一般年都在1.3m左右。缺水,沙漠化威胁是这里发展不可逾越的自然瓶颈,较高海拔是人类生存的又一威胁,城市规模的设定与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这是在城市发展战略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从长远看,在我的著作《中国崛起方略——八大城市集群规划》中,属于三大生态保护区中三北生态保护区的黄土和内蒙古高原农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范围内,其发展与旅游和文化有关的产业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的必然。大同市能提出文化产业城市的发展思路是有前瞻性的。
以龙岗石窟为依托,以当地砂石资源为原料,以旅游业为带动,以煤炭产业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基础,以传统的石匠为基干技术团队,以现在雕塑艺术和科学技术为动力,集中有效资金启动“雕塑产业”链,铸造大同“雕塑之都”的城市符号,是文化大同的很有价值的启动点,是吹响大同“涅槃”号角的最好动情点。
城市战略设计和产业战略规划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考察论证,周密的规划设计。
必须看到,由于大同在能源城市的主体定位和超额利益的驱动下,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都遭到了掠夺性的破坏。连世界文化遗产龙岗石窟也未能幸免,整个大同像个大工地,“雨天水泥路,晴天扬灰路”是大同城市乡村生态和空气环境的形象写照,这些尽快在新的生态文化城市发展中永远消失也是很紧迫的。
愿大同在城市化进程中,以雄厚的能源产业为依托,以灿烂的地域文化为底蕴,建造适合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具有本地人文特色的诗意栖居城市。
作者简介:丁晓宇,著名战略学家、经济学家、思想家。河南大学中文系八二年毕业。先后任教于河南大学、省委党校,供职于河南省政府、国务院物价委员会、总政中国凯利公司、总参中国保利集团公司等单位。曾任国务院物价特派视察员等职。曾参加国家“八五”、“九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制定工作。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中国崛起方略——八大城市集群规划》引起国家高层人士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重要观点被高层采纳多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的核心内容是其《中国崛起方略——八大城市集群规划》第141页第五个问题的表述。现任大宇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原崛起与人才战略博士生研究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城市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玮锋)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