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人们已不再单纯看发展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还要看城市环境和文化品位,以此来判断城市的综合实力,是否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它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内外对文化的定义有上千种。有影响的观点大致有三类:第一类:生活方式说,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整套的生存式样;第二类:能力、习性说,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种种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第三类:意识形态说,认为文化主要指人的精神生活领域。
上述三者都谈到了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都有失之偏颇处。总结各种观点,对文化作以下界定: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源于客观世界又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艺术、知识、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制度、行为和由此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上述定义,强调了源于客观世界的文化的“反作用”功能,明确了文化存在的三种形态—— “艺术、知识、观念”,肯定了“组织、制度、行为”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价值和相互关系做出了阐述。
二、什么是城市文化?
城市之所以为城市在于文化。每一个城市在形成和发展中,都会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和繁荣程度产生自己的文化特质。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动写照,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哲学观点、宗教信仰等等。因此,城市文化是一种以城市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城市是文化实体,城市就是文化的体现。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世界上的城市是千差万别的,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城市不仅仅是自然的堆砌物,而且还是人类文明的高层次展现。
城市文化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功能地位、社会结构、人口构成、文化产品、精神风气,还有市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人格类型、价值准则及其人际间的交流和交叉作用等都归入文化。可以将城市文化的结构大致上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次。
第一,城市的物质文化。城市的物质文化为见之于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表层文化,它由城市的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构成,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通讯设施、公共住宅、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市场上流通的各色商品以及行道树、草地、花卉等人工自然环境所构成的城市物质文化的外壳。另外,城市规划同样也标示着一定的文化倾向,如华盛顿,这座城市以国会山为中心向四周伸展,以此象征民主;而伦敦的城市规划则是以代表神权的西敏寺、代表王权的白金汉宫和代表民权的国会大厦等三处为中心延伸而成,以此表示伦敦乃至英国的精神。
第二,城市的制度文化。制度、规章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属性、形态和发展,规定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机制与走向。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层结构,是城市文化的制度化、规范化的表现形式。城市文化的变迁必然通过各种制度的变迁表现出来。城市的制度文化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但主要满足于城市居民的更深层次的需求,即由于人的交往需求而产生的合理地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需求。
第三,城市的精神文化。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或深层结构。城市的精神文化是相对于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城市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一个城市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城市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它的核心和灵魂,是城市市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这是以人脑和文字为载体的理念文化。理念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城市精神、城市本质内涵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城市精神文化的另一面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以及其他有形物质媒体得以记录、表现、保存、传递的文化,又可以再细分为两种类型:城市公益性文化与城市经营性文化。
同时构建着城市文化的还有城市人口结构,市民素质、精神面貌、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风俗人情、价值观念、行为特征、人格心理、婚姻家庭、闲暇生活、消费心理、饮食习惯……等等,难以穷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