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铁路局统计表明,大桥通车50年来,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百余亿元,仅节约的火车轮渡费一项,5年便可再建一座长江大桥。
站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上,看着南来北往的车流,武汉桥工段大桥车间负责人张卫民说,这座桥把过去分割的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从此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
交通:跻身四大枢纽
因为天堑阻隔,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隔江相望了20多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之前,长江两岸的运输主要靠轮渡和木筏。
张卫民说,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这两条铁路相互联结称为京广铁路,火车过江的时间也由轮渡转运过江的一个半小时缩短为2分钟。
张卫民特别提到,第六次铁路大提速之后,每天有10列载重量5000吨以上的重载货车通过大桥。
专家认为,武汉如今已发展成为与北京、上海、广州并列的全国四大铁路枢纽,武汉长江大桥立下了赫赫战功。
格局:三镇融为一体
由于两江之隔,武汉三镇曾经各据一方,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大桥的建成开创了武汉“三镇交通一线牵”的历史,它为今后武汉城市交通奠定了基础:以长江大桥为中心,武汉形成了28公里的交通内环线,环抱三镇45平方公里的繁华城区。不少过去位于城市边缘的地方,比如武昌的武珞路,汉口的武胜路、航空路,早已相继发展成为繁荣的市中心。
50年后,这座因桥而兴的城市,已经建成4座长江大桥,还有“两桥一隧”正在建设,两条地铁和杨泗港过江通道也已规划建设,届时武汉将有12条过江通道。城市的新格局还将因此而改写。
口音:已听不出区别
武汉长江大桥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的格局,还有这个城市的文化。
如今仅凭一个人的口音来判断他究竟是武昌人、汉口人还是汉阳人,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之前,武汉三镇不仅在地理上处于分离状态,就连方言、口音等方面的差异也非常大,可谓各有千秋:汉口话里带着浓厚的黄陂腔;汉阳话的尾音“向上飘”;武昌城话被称作“西南官话”,四平八稳是它的发音特点。
大桥建成之后,三镇之间居民的流动迅速频繁起来,随着几十年来的融合和武汉城区外围的不断扩大,现在除了远城区如江夏、东西湖等地的居民口音还保留自己的特色之外,老城区居民的口音基本上已没有区别。
|